5月14日,一段“男子15年幫600余名流浪漢回家”的視頻走紅網絡。深圳寶安區46歲的易雄從獨自出手相助到組建義工團隊,已幫助600多個失散家庭團圓。
救助流浪者共計超600人
今年46歲的易雄自1990年來到深圳打工,就開始了幫助流浪者尋找親人的“第二事業”。經他救助的流浪者超600余人,其中流浪最久者長達50年。
深圳市寶安區救助管理站救助組組長劉偉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部分社會流浪人員因為各種原因并不愿意主動向政府部門尋求幫助,救助站礙于人力有限,也無法保證對每一名流浪者做到定期回訪。“但是易雄和他的團隊能夠有針對性地多次與街頭流浪者進行溝通,真正打開他們心扉。然后,他們能夠通過獲取有效信息,幫助流浪者聯系到家人或者勸其來到救助站生活,成效明顯”。
流浪經歷讓他樂于助人回家
“助人回家”是易雄樂于從事并且引以為豪的“第二事業”,之所以有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愛好”,與易雄童年時期的一段流浪經歷有關。他告訴北青報記者,7歲那年,他獨自一人坐長途汽車去外婆家,但因為坐反了方向,竟一路坐到了湖南衡陽與株洲交界的城郊。整整三天,年幼的易雄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他回憶,雖然當時是6月份,但夜里橋洞下嗖嗖的涼風與不斷襲來的恐懼感,讓他此生難忘。直到第四天,好心人王阿姨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并問清了詳細信息,終于聯系上易雄的父親。
基于這段經歷,易雄堅信,無論流浪者因為何種原因走出家門,在外最脆弱的那一刻一定是想回家的。也正是因此,易雄在17歲離家到深圳打工后,也開始關注流浪漢這一特殊群體,并希望盡己所能地對其提供最大幫助。
“1991年,我幫到的第一個流浪者幾乎和我是同齡人。” 易雄回憶,20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打工遇到了黑中介,生活沒了著落,以流浪為生。易雄帶他吃東西,又將其帶到自己打工的公棚洗澡、住宿,以同齡人的口吻敲開了流浪者的心房。易雄通過將相關信息提供給派出所,只花了幾個小時就聯系到了他在湖北的親人,隨后,同在深圳打工的親屬前來對其進行認領。
科技讓尋親效率變成以秒計
易雄回憶,1998年前,他只是一個人在自己的閑暇時間幫助遇到的流浪者尋親,后來,找到了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做。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以易雄為首的愛心飛翔救助尋親團隊成立。
自1991年到1998年前,易雄依靠一己之力,曾幫助100多位流浪者找到家人。此后一直到2018年底,他和團隊共幫助600余位流浪者尋親成功。
易雄回憶,尋親效率之所以大幅提升,主要是組建尋親隊伍后,與全國近20地義工組織“搭上了線”,有線索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但從過去找人需要十天半個月變成現在幾乎每秒信息都在刷新,僅需幾十分鐘到一兩個小時就能幫助流浪者找到親人,還在于科技手段的應用。
目前,這支來自深圳寶安區的志愿者團隊與多個網絡尋人平臺合作,完成信息匹配,還把直播平臺當作了又一尋親戰線。
公安系統的技術升級,也讓易雄告別了十多年前靠奔波于各地政府部門求證的尋親方式。他曾幫助一名已經流浪6年的年輕人,通過公安人臉識別系統,調出了他的身份信息。僅僅幾天時間,遠在云南的家人就趕來與失散多年的小伙子見面。
比人回家更重要的是讓心回家
易雄說,大部分流浪者不回家,原因主要有三大類:第一是受騙后證件丟失、不懂得如何求助,以至于流落街頭的;第二種是在大城市沒有賺到錢,生活境遇糟糕,沒臉回家的;第三種則是生病、特別是精神類疾病,走失或者主動離家出走的。
對于因為各種原因主動離家且暫不愿意接受幫助回歸家庭的流浪者,是易雄和他的團隊需要面臨的棘手問題。
來自河北35歲的劉剛(化名)因為患有精神疾病已出門在外流浪兩三年。易雄說,他之所以不愿回家,是因為不想成為唯一的親人——妹妹的生活負擔。在易雄的協調下,兄妹在深圳匆匆見過一面,劉剛的生活被易雄和團隊成員改變。2018年,劉剛決定結束漂泊的生活,跟隨妹妹回到河北。
如今,在易雄60多人的義工團隊中,超過80%都是“90后”。他們在與人溝通上或稍顯稚嫩,但有朝氣、有想法,關鍵是還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長期參與到這項義工活動中。易雄相信,正是有這些新鮮力量的傳承,更多流浪者的尋親之路將得到關照。有了更多人的關注,流浪者的心靈歸途就可以少些艱難。
文/本報記者 熊穎琪
?
?
相關鏈接:
“神醫”現形記:流浪漢突變成“神醫” 診費從5元漲到100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