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姚軍軍,1995年從石家莊鐵道學院橋梁專業畢業,20多年來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一線,現任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一公司京雄城際鐵路1標項目部經理。2017年參加京雄城際鐵路建設以來,帶領團隊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推進工程施工,提前完成主體工程,在建設單位組織的三次信用評價中取得兩次第一、一次第二的優異成績。
“天下的路有多長啊
筑路人的故事就有多長
山間的云朵就是我們做夢的帳房
扛起日子的肩膀啊
心中一輪大太陽
古銅色的臉龐,古銅色的脊梁
生活像風一樣
爹娘給咱好身板啊
氣壯山河走一趟……”
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一公司京雄城際鐵路1標項目部經理姚軍軍從事工程建設工作至今已有24年,結實的身板、黝黑的面膛、兩道濃眉下目光如炬,姚軍軍的聲音非常爽朗:“干我們這行的,可不都是這樣子,哪有白白凈凈的。”
1995年從石家莊鐵道學院橋梁專業畢業后,他先后管理過5個項目,曾在多個重點鐵路項目建設中立下赫赫戰功。
挑起重擔
從小生長于山西省晉城市的姚軍軍出身于農戶之家,10歲起就開始干農活。長期的體力勞動讓他覺得從業以來的所謂“吃苦耐勞”如同家常便飯,反而為枯燥單調的筑路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
“在山東搞公路建設時,一個深秋的晚上,我們要走回工區。前面一個水坑,月光照上去,平平的,像水泥路面一樣。我一腳踩上去,咕咚一聲就掉進去了。水還挺深的,都沒過我的腰了。當時嚇了我一大跳,好不容易才爬出來。當時天氣還挺涼,凍得我直哆嗦。穿著濕透的臟泥水衣服回到工區,搞得自己狼狽不堪。”
提及這段往事,姚軍軍笑道,“這在一線工地建設者中是常有的事,誰也不覺得這算什么苦,大家還互相拿這當作笑料來調侃呢!我們現在的項目部還有同志掉過江里呢,哈哈哈……”
誰能相信,這樣一個樂觀自信的人,在兩年多前就任京雄城際鐵路1標項目部經理時,還曾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急與憂慮當中。
時間回到2016年12月28日,京雄城際鐵路1標合同花落中鐵十二局集團一公司時,大家既覺得興奮,又感到重擔難挑。經公司領導反復權衡研究,姚軍軍被選定為項目經理。以敢打硬仗著稱的姚軍軍接到任務后,頓感“壓力山大”,但也沒有太多猶豫,立即整理行囊,從霍永高速公路項目上轉戰京雄城際鐵路項目,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程。
2017年1月1日,姚軍軍帶領第一批人來到了北京大興,開始著手進場的一系列準備工作。誰也沒有料到,困難程度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可以總結為“急、難、險、高、嚴”。
急,工期后門關死,面對施工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合同工期顯得有些緊張;難,線路涉及71家企事業單位、200多戶民宅、19處超高壓線遷改,征地面積1280畝,數百家產權對象,遷改手續僅蓋章就以千枚計;險,線路27次跨越鐵路、高速公路、城區主干道和13.44公里的既有線改造施工;高,京雄城際鐵路社會關注度高,安全質量要求高;嚴,鐵路工程建設已經邁入新時代,生態環保要求遠遠嚴于過去。
那段時間,姚軍軍覺得任務難以完成,思想上有包袱,“如果干不成,我就應該及早抽身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干。”再一想,他又覺得,別人干也要面臨這個困難,逃避不是辦法啊!關鍵時刻,公司領導表態將舉全公司之力支持京雄城際鐵路建設。
公司的鼎力支持給予姚軍軍極大的信心和動力。“公司給我的支持是強大的。說實話,以前總認為,我們在外面干項目,要盡量不讓公司為我們操心。京雄城際鐵路不一樣,很多資源配置、外部協調問題,公司都出面幫助我們解決,為我們有效組織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決戰京雄
“按期開通不動搖,生產安全不亡人,質量過硬不碰線,科技創新出成果,這是我們當初確定的目標。”
姚軍軍認為,對一名項目總負責人來講,管理本身就是資源的調配、安排。工程從開始到竣工,人、材、機是貫穿始終的主角。在實際施工中,各種資源如何安排、調配大有講究。
抓大放小是姚軍軍管項目的一貫思維。他要求各分部按照這一思路布局,每個分部必須上足5個以上施工隊,并配備足夠的施工人員,滿足現場需要。施工中,姚軍軍按照“機械為主,人工為輔”的思路,配足、配強機械設備,展開大規模機械化施工。
“我們的項目部是以小時為單位倒排工期的,以時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節點工期。”
姚軍軍回憶,在勞動競賽中,他們每周一次通報,每月一次獎罰兌現。“有指標,有考核,人員才有壓力。每個月進度不達標,分部、施工隊給予罰款、減少任務、清退出場等處罰。”
在強有力的考核制度下,參建各團隊、員工爭第一拔頭籌的熱情高漲,全標段從一開工就呈現大干態勢。附近群眾驚嘆:“看到過干工程的,沒看到過干得這么快的,橋墩像憑空冒出來的,幾天不見一大排橋墩已經起來了。”
施組、方案優化是最大的效率,不知道有多少次,項目部管理技術人員建議、論證、爭論、測算到深夜。就是在一次次思想碰撞的火花中,一個個高效省力、嚴謹科學的方案出爐,并得到了業主、設計單位的肯定和支持。
2019年5月13日,北京新機場真機試飛成功,作為連接線的京雄城際鐵路北京段建設也接近尾聲,京雄城際鐵路1標段在有效工期不足兩年的時間里,主體工程基本完成,這樣的施工速度實屬罕見。
姚軍軍也因此被人叫作“拼命三郎”,但他似乎不認可這樣的稱謂。“在建設高峰期時,我們工地上的施工和管理人員多達5000多人,僅僅靠拼命兩個字詮釋不了建設者的狀態。”姚軍軍說,“如果沒有智能化的手段、充足完備的工裝、訓練有素的作業人員和科學的施工組織,像這樣的建設規模和緊張的工期要求,要完成任務是不太可能的。”
特別是對于施工中BIM技術應用,姚軍軍頗有心得體會:“BIM技術革命引領新的建設潮流,對建筑施工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他表示,BIM作為發展中的技術,其實施效果與現有的工具、人員綜合素質息息相關。“今后我們會加大培訓力度,使BIM技術成為我們從業人員的工具。”
筑路無悔
提起姚軍軍所在的1標段,京雄城際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鄧寅杰連聲稱贊:“老姚人不錯,講政治、顧大局、懂管理。在京雄城際鐵路項目工程中,帶領團隊完成了各項任務,指揮部上上下下,包括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都對他們的工作很認可。”
在中鐵武漢大橋咨詢監理有限公司總監崔天寶的眼里,姚軍軍是一個講原則、守信譽,工程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是一個出色的帶頭人。
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孟德水說:“我和姚經理做搭檔一直配合很默契。去年,我們項目部還被評為了‘四好領導班子’。姚軍軍是一個敢于擔當的人,他思路清晰,管理有方法有策略,對黨群工作很重視很支持,關心員工生活,關注個人成長。”
面對各方的夸獎,姚軍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其實,我這個人脾氣不算好。”姚軍軍說,近兩年,隨著年齡增長,他也在不斷有意識地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今年45歲的姚軍軍長年在鐵路施工一線摸爬滾打,從一名普通技術人員成長為項目負責人。他曾任項目經理的蘭武鐵路、達成鐵路、成蒲鐵路等工程,都曾被評為省部級樣板工程。對此,姚軍軍表示并沒有多大多宏偉的目標,只是想在專業能力和個人修養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為企業的不斷發展添磚加瓦。
“咱也不會干別的,堅持下去,繼續給老百姓修路吧。”姚軍軍說,這也是當初自己選擇專業和職業的初心。
?
?
?
?
相關鏈接:
新時代·鐵路榜樣︱閆志剛:愛上橋梁,成就光榮與夢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