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碎分散到統一流轉——
“人一搬走,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有了空間”
村民們如火如荼往外搬,一些人卻偏偏往大山里挺進……
山高、坡陡、谷深、水低,三寶鄉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土地破碎分散,人均耕地不足1畝,尤其是15度以下的優質耕地,人均僅0.11畝。
實施整鄉搬遷,通過土地流轉,三寶鄉可以騰出5000多畝耕地、2.5萬畝林地以及1200多畝荒山。曾經的貧瘠之地,正悄悄萌發出新的生機……
眼下正值草木繁茂、綠樹成蔭時節,楊斌卻花錢雇人去撿落葉,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堆滿了裝有樹葉的黃色編織袋。“今年要擴種1000畝天麻,到時需要覆蓋大量樹葉,得提前做好準備!”
除了天麻種植,三寶鄉還發展了林下雞養殖、生態肉牛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扶貧產業,基本覆蓋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各種山地特色種養殖產業,在大山深處遍地開花,也點燃了一些年輕人的創業夢……
“必須要成功,讓搬出去的鄉親們,能安安心心把土地交給我們種。”擔任村干部的楊松華不甘示弱:他和村里另外兩個年輕人,一起籌集了40多萬元,準備把已有的何首烏產業擴大到300畝。
“人一搬走,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有了空間,讓老百姓在縣城住上新房子,在老家也能領到錢票子。”三寶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劉金松說,挪了窮窩才能拔了窮根,發展產業與易地搬遷并不矛盾,將大量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才能順利向二、三產業轉移。
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區,貴州提出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杜玉明選定了房子,在小鎮住了一晚,幾位老伙計邀請杜玉明到家里做客,老杜說那晚睡得特別踏實:“選個好日子,搬家那天一定要放炮仗,這可是個大喜事……”
“后半篇文章”須做好(記者手記)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即將結束,仍剩下一部分村民還在猶豫,離開大山的庇護,生活該如何進行下去?老百姓的擔憂不無道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留下來總有一口飯。搬到陌生的城市,生存,又是另一套法則。
面對就業,剛剛脫離土地的老鄉們,從自主勞動到就業謀生,還需慢慢適應。轉變就業觀念、提升職業技能,絕非朝夕之功。
把人搬出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只算完成了一半,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后半篇文章”同樣任務艱巨。所幸的是,三寶鄉干部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搬遷第一天開始,后續配套工作就已經全面跟進。
辦理新市民居住證、開設13個服務窗口、舉辦就業創業培訓班……一系列舉措落地,努力保障搬遷群眾公平享有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讓他們在縣城能夠獲得均等的生存發展機會。當然,探索過程有成效也有不足,三寶的整鄉搬遷還要時間做檢驗。
?
?
相關鏈接:
海南白沙:“大棋盤”落子 大視野扶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