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創收
發展一批特色產業
靠山吃山,是山里人千百年來的生存方式。最窮的時候,毛陽鎮唐干村村民曾上山砍樹、打獵,下河炸魚、毒魚。到最后,山禿了、水黑了,一年到頭忙活下來,收入還不到千元。
直到后來鎮里的護林員到村里來普法,村民們才主動把家里的獵槍交出來,并制定了相應的村規民約。青山綠水是保住了,百姓的“金山銀山”從何而來?“我開始帶著大伙兒養豪豬,一些村民琢磨著種些百香果、冬種瓜菜和益智?!碧聘纱迕裥〗M組長王明軒介紹,如今村里家家戶戶有產業,去年村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10788元。
五指山紅峽谷漂流景區。 記者 武威 攝
唐干村的故事,是五指山群眾更新觀念、轉變發展思路的一個掠影。人們漸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創造價值。
位于阿陀嶺山腰間的什會村,在一座山坡上,一壟壟碧綠的茶樹疊翠,碧綠中透著清香。湊近一點再看,會發現茶樹叢里很多蜘蛛正在結網捕蟲。“我當年選擇到五指山種植茶樹,看中的就是這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泵钭匀徊鑸@負責人徐雪燕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在種茶過程中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專門買牛糞、羊糞、豆餅等有機肥,雖說種植成本高出了不少,換回的卻是茶園的無污染、有機茶的核心競爭力。
一片片茶葉成了致富的“金葉子”,越來越多的茶農在茶企的帶領下,將一株株茶樹種滿荒坡,如今五指山茶葉種植總面積已達8500多畝,生態資源真正轉化成生態效益。
“我們通過扶持種苗、培訓技術等方法,鼓勵農民在林下發展茶葉、南藥等特色種植以及野山雞、五指山豬等特色養殖產業。”在五指山市市長陳振聰看來,特色產業發展了,生態經濟起來了,受益最大的還是當地百姓。
更直接的生態紅利,則來自于越走越寬的生態旅游路。從漂流、登山、騎行,到賞紅葉、觀梯田、采茶葉,憑借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2018年,五指山接待游客197.39萬人次,同比增長9.4%,旅游總收入4.13億元,同比增長26.69%。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為生態做貢獻的五指山,如今也收獲了大自然的饋贈。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