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民俗文化,發掘玉石文化,推動文化與生態融合,繁榮文化市場
“風雅”昌江文化興
霸王嶺雨林。記者 蘇曉杰 攝
9月12日,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一場名為“玉滿天下——昌江玉精品全國巡展武漢專場”的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玉石收藏愛好者以及諸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目光。
這已不是昌江玉第一次出島亮相,近年來,隨著“藏石熱”的日漸升溫,昌江黎族自治縣依托豐富的玉石資源,通過注冊昌江玉品牌、建立起玉石文化館、邀玉雕大師駐點培養人才、制定詳細的昌江玉中長期發展規劃等舉措,不僅穩步推進玉石產業發展,也讓玉石文化落地生根。
這也不是昌江第一次立足本地特色文化,進而助力繁榮文化市場。政府投資建設黎陶文化傳習所、成立黎錦專業合作社、舉辦村話民歌傳承人培訓班、將書畫社開設到村一級、在職校內開設玉石雕刻專業、開展生態文化活動……近年來,昌江在文化發展上的努力,已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不斷繁榮的文化產業,也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坐擁千年歷史的昌江,正用深厚的文化底蘊,譜寫著屬于自己的“風雅詩篇”。
近年來,昌江發揮自然、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文旅融合,吸引了大批繪畫愛好者到昌江采風創作。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楊耀科 攝
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發展基礎愈加牢固
坐落在石碌鎮中心的縣文化廣場,是備受本地市民們喜愛的休閑好去處,而其中的昌江宣傳文化中心,則是如今昌江散發文化藝術影響力的核心。
2014年以來,位于文化中心一樓展廳的書畫攝影展覽便從未間斷過。“每隔半個月,最長也不超過一個月,文化中心就會開啟新展。”昌化江書畫院院長符江陸自豪地說,自從首展至今,除了大力扶持昌江及海南本地的藝術力量外,島外的藝術家想到昌江參展,得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作品,才能排得上。
作為人口較少的黎族自治縣,昌江文化生態的繁榮、文化藝術活動的豐富、展覽展出水準的高度,都得到了省內業界人士的肯定和認可。“別看昌江一直以來以工業聞名,文化土壤同樣肥沃。”昌江黎族自治縣文聯主席龐大海介紹,僅就連續出刊34年的《昌江文藝》而言,在省內便算得上是獨樹一幟。也正是因為這本看似名不見經傳的刊物的存在,讓昌江眾多的文藝工作者找到堅持創作的陣地,他們在民間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讓昌江的文化土壤愈加肥沃。
不僅是在城市,在昌江的農村,文化氛圍同樣濃厚。就在上個月,烏烈鎮白石村的白石書畫社正式揭牌成立,標志著昌化江書畫院的文化服務延伸到了村一級。近年來,昌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不僅打造了條件優越的文化基礎設施,也為培養藝術人才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白石村是個不足2000人的黎族山村,但學書之風經過一代代村民發揚,近年來愈加濃厚。如今,白石村里已有4名省級書畫家協會會員、9名縣級書法協會會員及近百名書法愛好者,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童都已養成了摹書習古的風氣,并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
其實,自昌化江書畫院于2015年4月成立培訓班以來,已面向昌江地區免費招收14期、近2000余名學員,同時在各鄉鎮開設有分院,讓整個昌江學習書畫的氛圍越來越濃。而今,昌化江書畫院將文藝服務延伸到村,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讓昌江的文化發展基礎越來越牢固。
昌江玉雕刻作品。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鐘玉瑩 攝
打造新興文化產業 文化載體愈加豐富
用寫實的方式、夸張的風格,把握木棉花的生長特點雕刻而成的《寶島之春》,結合玉石紋理脈絡、暗含枯樹逢春之意的《生命之源》,雕刻出云豹飛躍形象、融合進霸王嶺風光的《昌江頌》……在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題材豐富、工藝精美的昌江玉雕刻作品一經亮相,便收獲了諸多贊美。
而在昌江玉的背后,是昌江立足自然、文化資源構筑起的新興文化產業。
近年來,依托當地豐富的玉石資源,昌江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琢玉興縣、以玉富民”戰略,將打造昌江玉品牌作為帶動昌江玉石文化產業成型成勢的試金石。
按照2016年出臺的《海南昌江珠寶玉石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昌江正努力把珠寶玉石、文化和旅游融為一體發展。“總體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地位的海南省特色珠寶玉石產業基地和‘南國玉都’,并形成特色珠寶玉石產業集聚地和珠寶玉石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昌江縣委書記黃金城說。
同樣是在2016年,昌江縣政府還在昌江職教中心專門開設了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由政府出資,邀請工藝美術大師站臺,計劃5年內為昌江培養200名玉雕專業人才。
而為昌江文化發展提供嶄新載體的,除了昌江玉,還有那片神秘的熱帶雨林。綿延的霸王嶺群山,不僅僅是物種的寶庫,同樣是一座文化的富礦。在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去了解雨林、發現雨林,是昌江的幸事,更是昌江的機遇。
事實上,自2012年舉辦“昌化江畔木棉紅”活動以來,昌江便探索結合優勢生態和自然資源,走上了以文化促旅游的道路。在昌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何順勁看來,霸王嶺的熱帶雨林讓昌江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而通過舉辦“冬登霸王嶺”系列體育賽事、“雨林畫卷”畫展這樣的活動,既能夠讓市民更加了解這片就在身邊的神奇土地,也能不斷積累其文化優勢,既能讓人認識到生態昌江,也能讓人了解到文化昌江,并讓這片雨林能夠為昌江代言。
昌江民族中學學生學習編織黎錦。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王宗志攝
傳承發揚民俗文化 昌江文化常美常新
秋季學期開始,在昌江民族中學的課堂里,學校外聘的10名黎錦傳承人又站上了講臺,為教室里年輕的黎族少年們教授起織錦這項黎族傳統技藝。
如今的昌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這些民族傳統技藝產生興趣。“看到小朋友都學得這么認真,作為老師也很有成就感。”課堂上,黎錦技藝講師符永英耐心地講解織錦的每一個步驟,同時還手把手地教著孩子們操作手勢,努力把這項傳統技藝在下一代中傳承下去。
不僅是在課堂上,每逢暑假,昌江都會為孩子們精心安排黎錦編織、黎陶制作、書法等豐富多彩又深具民族特色的活動,讓民俗文化在潛移默化間傳承。
而在昌江紅田學校,剪紙藝術家周燁每周兩次授課,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最基礎的剪紙技藝教給同學們。“當年選擇剪紙,是受到了村子里剪紙藝術氛圍的感染,如今為孩子們創造出條件,也希望他們之中有人能繼續發揚黎族的傳統文化。”周燁說,引導學生了解本土民俗文化,與其說是傳承技藝,更像是傳遞精神,讓民俗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下根。
“開設‘博物館’這門課,為的就是講述昌江及海南的文史故事。”昌江思源實驗學校校長姜波說,除專門在三年級開設“博物館”這門校本課程外,2015年以來,黎錦、瓊劇等3門教育部門認定的優秀文化藝術課程也陸續走進校園,同時相繼開設的黎語、黎歌、黎錦等校本課程也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劃分為必修、選修課程,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興趣,又增強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
在昌江保突村黎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村民正在制作黎陶。記者 陳元才 攝
近年來,昌江還在重點推進“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這一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傳承和發揚制陶技藝。昌江專門投資興建了保突村制陶傳習所,為當地村民發展傳統制陶業提供良好的場所和平臺,在傳習傳統制陶工藝、探索制陶產業化發展的同時,帶動村民創收。
在傳承黎族傳統制陶技藝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如今保突村制作的陶器不僅融入了黎族紋飾以及現代元素,還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除制作部分生活、生產器具外,其制作的藝術化擺件也成為了昌江的旅游商品之一。
如今,昌江的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推陳出新的文化產品,也帶著昌江的標簽逐步走向省外乃至國外。而一個文化繁榮的昌江,正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書寫自己的新篇章。
?
?
相關鏈接:
海南昌江王下:打造黎鄉“香格里拉”
海南昌江石碌城似畫中來
海南昌江梯田木棉紅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