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編者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光明網主創,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支持,相關地方宣傳部門協助,制作推出《我們的村莊(第二期)》網絡音視頻節目,圍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主線,以村莊為主題,以經典文藝作品為切入點,深入革命精神發源地,挖掘革命精神傳承的當代故事,展現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進程中村莊發展的可喜成績,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1973年,芭蕾舞劇《沂蒙頌》在北京天橋劇場舉行首演,懷抱嬰兒的英嫂,用自己乳汁救下解放軍傷員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沂蒙地區被譽為“兩戰圣地、紅色沂蒙”。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沂蒙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和大量犧牲,塑造了寶貴的沂蒙精神。
走出戰場硝煙的沂蒙地區,軍民魚水情深,凝結成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凝聚起推動新時代沂蒙老區發展建設的磅礴偉力。如果說沂蒙是一片紅色的沃土,那朱村就是這片沃土上名副其實的“紅”村。朱村位于臨沭縣西南部的曹莊鎮,西倚岌山,東傍沭河古道。
沭河風光
1944年除夕,日偽軍突襲朱村,八路軍一一五師老四團“鋼八連”官兵聞訊趕到,浴血奮戰,保衛了朱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打那時起,每年大年初一,朱村的鄉親們都要把過年的第一碗餃子敬奉在朱村抗日戰斗紀念碑前,祭奠犧牲在這里的24位八路軍戰士。“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軍民情誼始終深深根植在一輩又一輩的朱村村民心中。
朱村老支前:王克昌
新中國成立前,沂沭河的洪水順流而下,肆虐魯南蘇北,流域群眾深受其害。新中國成立后,聽黨話、跟黨走的朱村人民秉持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為了積極支持國家建設,隨即配合規模浩大的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開始遷屋獻田,50多年間,朱村平地挖出了兩條河,堆起了五道堰,配合工程建設征用土地3000多畝。基于對黨的感恩之情,朱村群眾捐出土地,換來了沭河下游的長期安瀾。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支援人民軍隊對敵作戰;到改革開放時期,從“舟車不通”到“物流天下”的華麗轉變,一代又一代朱村村民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沂蒙精神的紅色基因。新時代的朱村,依然將開拓奮進、艱苦奮斗的沂蒙精神融入村莊的建設發展。
朱村民俗展館
多年來,朱村不遺余力的開展沂蒙精神傳承工作,提升改造項目建設工地熱火朝天。支前館、民俗館、村史館、治淮館等紅色場館以及游客服務中心、鄉村客棧等建筑即將投入運營。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不僅需要以紅色文化引領思想,也需要用特色產業拉動經濟。
柳編是朱村的手工藝品,目前已有1400年的傳承歷史。位于朱村柳韻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的歐拉現代農業文創旅游示范中心,由臨沂歐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旨在以柳編制品加工為中心,打造農業文旅融合示范點。
從事柳編工藝的工人
干群同心,其利斷金。朱村的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努力建設幸福宜居的新時代朱村。村兩委干部積極探索致富新路,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建設“朱村商業廣場”,帶領村民熟悉掌握網絡電商經營模式,利用網絡手段大力推銷特色網紅農產品,通過這些措施,推動朱村經濟不斷向好發展。
原大學生村官直播帶動朱村特色網紅農產品
咱們的共產黨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黨群軍民的魚水之情在這里不斷升華,開拓奮進的沂蒙精神在這里傳承發揚,朱村,作為沂蒙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村莊,正在沂蒙精神的激勵影響下砥礪奮進,創造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幸福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