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多渠道轉化“文章”,海口加強秸稈綜合利用——
小秸稈點“草”成“金” 凈了環境惠了農民
海口通過粉碎秸稈還田等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共護一片藍天。圖為航拍鏡頭下綠意盎然、景色如畫的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
收完水稻后的秸稈怎么辦?在海口廣大農村,稻谷割完后,機械會把秸稈打爛,讓其在土壤中腐爛變成有機肥。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在堆肥點,實現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
從“一燒了之”到“點草成金”,海口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在多渠道轉化秸稈上做文章,積極引導農戶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拓展秸稈還田渠道,讓秸稈利用點“草”成“金”,實現變“廢”為“寶”。各種行之有效的秸稈還田模式,不僅提高秸稈農用率,促進有機物質高效循環利用,還實現了土壤有機質數量與質量快速提升,凈了環境惠了農民。
“吃下”廢棄秸稈 “吐出”有機肥料
5月12日一早,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工作人員陳賽琴正熟練地打開粗粉碎機,將收儲的廢秸稈、枯枝樹葉等放進去粉碎。不一會,她身后的工作人員林志星便開著翻拋機將粉碎后的秸稈、枯枝樹葉等運送至堆肥點待其發酵。發酵后,碎料將形成有機肥料。
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菌種發酵區,一簇簇白色的菌菇長勢喜人。
“以前每到水稻收獲的季節,都發愁如何處理廢秸稈。現在方便了,通過粉碎和發酵,能夠讓這些廢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看著眼前的成品有機肥料,陳賽琴不禁感慨。
陳賽琴告訴記者,農村秸稈資源豐富,過去綜合利用不充分,不僅造成一系列環境問題,還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去年12月,海口市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建設完成,實現了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機制。
“把樹枝、秸稈等含水量較少的易腐廢棄物進行多次粉碎,碎料與菌種按10:1的比例進行混合后放入堆肥槽。經過翻拋、自動曝氣等處理工藝,廢棄物就變成了有機肥。”海口京玉公司資源綜合利用事業部王智瑩介紹,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日處理量為10噸,輻射周邊約20個自然村農林廢棄物的處理。
走進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菌種發酵區,一排高高的架子上用繩子串聯著五六個橢圓形的菌菇栽培包,一簇簇白色的菌菇長勢喜人。王智瑩托著一個菌菇栽培包說,這些菌菇的“美食”就是發酵后的成品肥料。此外,有機肥還可以當作蚯蚓的飼料、農作物肥料等,由此共同構成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實現全流程綠色利用。
在瓊山區紅旗鎮10噸易腐廢棄物堆肥點菌種發酵區,詳細展示了具體的堆肥過程。
在海口市生物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工作點,村民可以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用秸稈、瓜藤枝條等“農林廢棄物”,換得蚯蚓糞有機肥。
“在秸稈綜合利用的收儲運環節,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能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農戶自行把秸稈歸集到田邊或路邊,由公司統一收儲運,按照一畝地2包蚯蚓有機肥給到農戶,其中每包蚯蚓有機肥50斤。若農戶自行收集運輸至基地,每2噸獎勵6包蚯蚓糞,如果各村集體組織收儲運達到30噸的收儲量,我們額外給予1噸有機肥的獎勵及其他生活物資。”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鐘小龍介紹,目前甲子鎮有14個村莊與其合作,今年共收儲利用約6000噸秸稈。此外,該公司與甲子鎮4個村集體合作開展鄉村振興蚯蚓育苗合作項目,把秸稈、農林廢棄物、畜禽糞污作為育苗原料,讓農戶穩定、持續參與到秸稈綜合收集利用工作當中,同時還能獲得收益,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