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焚燒”為“還田” 共護一片藍天
當前正值水稻成熟豐收期,也是秸稈禁燒的關鍵期。海口結合實際,變“焚燒”為“還田”,通過粉碎秸稈還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共護一片藍天。
5月14日,在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村民周乃群正一絲不茍地給耕地拖拉機上潤滑油。“水稻馬上要熟了,到時候割完水稻,這個‘大塊頭’就要派上用場了。”周乃群說,他種植了6畝水稻,目前長到約70厘米高,再過10多天就可以割稻。“現在都是用農機收割,省時省工。收割機割完稻谷以后,還可以把秸稈打爛,我再開著耕地拖拉機來回跑,讓秸稈在土壤中腐爛變成有機肥。”周乃群告訴記者,等到水稻集中收割的時候,周邊村民都會請他幫忙犁地。
“機械粉碎秸稈還田非常好,既減少農活時間,又可以給稻田增肥,還可以保持田埂干凈、村路清潔,讓鄉村更美麗。”周乃群笑呵呵地說。
文山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莫建勛告訴記者,文山村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3000多畝。村民在今年正月初七左右開始種下秧苗,等到端午節前后收割。收割完之后,陸續再接著種上其他作物。
為提高村民對于秸稈綜合利用的水平和對“秸稈禁燒”的認識,今年4月以來,鄉村振興工作隊聯合村兩委干部通過廣播、入戶宣傳、簽訂責任書等方式,持續宣傳秸稈焚燒的危害及相關政策。截至目前,文山村共有316戶村民簽訂秸稈禁燒承諾書。
秸稈變“燒”為“還”,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也保護了環境,同時粉碎還田的秸稈還能作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
“秸稈還田既減少了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又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能進一步提升播種質量。近年來,使用農業機械的成本越來越低,操作越來越容易。”市農機安全監理所(市農機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寬懷介紹,截至2021年,海口擁有農機具總量34326臺,全市水稻機耕的綜合利用率達92.85%,水稻機收的綜合利用率達93.68%,各項農機化工作正有序開展。下一步,他們將加快農業新機具推廣,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效應,將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助力鄉村振興。
過去,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鐮割稻。如今,采用機械化收割的同時實現秸稈粉碎還田已成為常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