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繪制用于售賣的畫作。記者 陳長宇 攝
研學創作 藝術賦能讓人氣更足
七月盛夏,正值出游好時節,位于美蘭區白駒大道的898藝術村,低矮村居清新秀麗,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墻繪作品讓人賞心悅目。
走進村內的陶藝工作室,一股陶泥的清香撲面而來,在陶藝師陳日壯的指導下,幾位孩子正專心致志地制作屬于自己的陶藝作品,揉捏、搓條、盤筑……一個個稚嫩又充滿創意的作品逐漸成形。
從不起眼的陶泥,到精致的彩釉瓷器,需要用心、用時間打磨,陶藝如此,這座新生的“網紅”藝術村更是如此。2020年前,這里曾是一座破舊沉靜的古村莊,一群藝術家到來后,用彩色畫筆將村莊“改頭換面”。
“這兩年,來村莊設立工作室的藝術家越來越多。他們向當地村民租房子,目前每年能為村莊帶來100萬元左右的收入。”898藝術村負責人王凱介紹,“部分村民又當房東又當股東,收入大幅增加。”
如今,898藝術村集聚了來自書法、油畫、雕塑、黎錦等眾多專業領域的60多位藝術工作者,提供書法、繪畫、扎染、陶藝等體驗課程,為市民游客搭建了一個“接地氣”的藝術文化體驗平臺,每逢節假日常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與898藝術村多種藝術“百花齊放”不同,瓊山區龍塘鎮有一項藝術被傳承已久——龍塘雕刻。據了解,雕刻是龍塘鎮最大的特色,精打細算的龍塘人將石雕手藝發展到極致,在人多地少、多山多石、物質貧瘠的小鎮中雕出了精彩的百味人生。
7月18日上午,走進龍塘鎮文彩村,王科美正在院里專心雕刻,一鑿一刻十分專注。走近看,他手下的一塊木板上,祥龍圖案雛形初現。“像這種手工雕刻制品,需要用20多種刀具細細打磨而成。”王科美說。
從初出茅廬的學徒到一代非遺傳承人,69歲的王科美學習雕刻技術已有50多個年頭。“龍塘雕刻技術傳承到如今名聲越來越大,但學的人越來越少。希望年輕人多多學習,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王科美告訴記者,其小兒子已接過衣缽,專心學習這門技藝。
雖然龍塘雕刻不如從前輝煌,但王科美依然堅守著。平日里,他經常去學校傳授木雕知識,不少熱愛雕刻藝術的人士還專門慕名來到村里旅行,帶動了附近的鄉村游。
“你們看,村里的村門都是我設計的,上面的雕刻是一點一滴刻上去的。未來,希望學龍塘雕刻的人越來越多,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王科美憧憬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