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20日電(記者楊靜)金秋十月,云嶺大地的田間地頭滿目金黃,群眾在地里忙著豐收。在水稻喜獲豐收的同時,與水稻共生的魚、鴨、蝦等也迎來豐收,云南探索的“稻+”模式正助力種植戶實現生態增收。
云南元陽縣哈尼梯田豐收場景。(云南元陽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村民高煙苗在為游客烹飪從梯田里抓來的魚?!暗咎雉~是游客必點的一道菜。”高煙苗說,在當地政府和農技人員的幫助下,“稻魚”模式下養殖出來的魚肉更鮮美,廣受喜愛。
高煙苗家過去只用梯田種植紅米,盡管紅米價格比普通大米高,但產量上不去、收入有限。后來村里發展了農旅融合產業,高煙苗瞅準商機,開農家樂、搞生態種養,為往來游客提供餐飲服務。如今,僅稻田魚每年給高煙苗帶來約3000元收入。
云南元陽縣群眾抓稻田魚場景。(云南元陽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生態種養模式下,平均每畝可增收1000元左右?!痹柨h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與農藥管理科負責人朱錦萍說,農技人員到田指導種植戶科學生態種養,并補助部分魚苗,助力提升畝產效益。
云南省農技推廣總站正高級農藝師道金榮一直關注和推動“稻+”模式的推廣,在他看來,“稻+”模式是提升水稻畝效益、穩定水稻面積的重要方式和舉措。最近,他忙著在水稻收割區查看“稻+”模式的成效。
近年來,在各方的密切配合下,云南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稻+”生態種養模式,哈尼梯田“稻鴨魚”、新平“稻鴨魚果”、通?!暗爵~菜”等模式成為生態種養的樣板。
云南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的生態循環種養區。(云南會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稻魚蝦菜”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迎來豐收?!拔覀儼凑丈鷳B循環種養模式規劃土地功能,讓每個空間發揮最大價值?!狈N植戶李文高說,他們以生態種植水稻為主,讓魚蝦圍著稻田跑,田埂上的玉米成了魚蝦的飼料,混有魚蝦糞便的淤泥又變成肥料。
“每畝的魚蝦能增收1500元左右?!崩钗母哒f,在“稻+”模式助力下,今年稻田蝦賣了14萬元,生態大米價格較普通大米增加了一倍,還供不應求,每畝的水稻秸稈還能增收700元左右。
“‘稻+’模式還重構了稻田生態系統。”道金榮說,農戶通過生態種養模式,實現農藥、化肥的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