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各方的密切配合下,云南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稻+”生態種養模式,哈尼梯田“稻鴨魚”、新平“稻鴨魚果”、通海“稻魚菜”等模式成為生態種養的樣板。
云南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的生態循環種養區。(云南會澤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稻魚蝦菜”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迎來豐收。“我們按照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規劃土地功能,讓每個空間發揮最大價值。”種植戶李文高說,他們以生態種植水稻為主,讓魚蝦圍著稻田跑,田埂上的玉米成了魚蝦的飼料,混有魚蝦糞便的淤泥又變成肥料。
“每畝的魚蝦能增收1500元左右。”李文高說,在“稻+”模式助力下,今年稻田蝦賣了14萬元,生態大米價格較普通大米增加了一倍,還供不應求,每畝的水稻秸稈還能增收700元左右。
“‘稻+’模式還重構了稻田生態系統。”道金榮說,農戶通過生態種養模式,實現農藥、化肥的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