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 守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家底”
被綠意浸染的海口,處處可聞鳥語蟲鳴。漫步于海口灣世紀公園,常常能見到成群的白鷺掠過海面;每年3月至7月間,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便會迎來“最美小鳥”栗喉蜂虎;11月,越冬候鳥成群結隊飛抵海口,下塘濕地、東寨港紅樹林等都是頗受這些自然精靈們青睞的棲息地。
此外,近年來,鄰近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北港島漁民轉產上岸,組建起志愿服務隊,常態化參與潮間帶生物監測和鳥類監測等,成為當地環境保護的新生“本土”力量。
8月6日,記者漫步在北港島內,小鳥科普展板、候鳥觀測點、趕海小知識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設置隨處可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已成為村民和游客的共識。“珠頸斑鳩:鴿形目鳩鴿科”“紅隼:隼形目隼科”……記者翻開記錄了北港島60種常見鳥類的科普小冊子發現,通過多次鳥類資源調查,這座小島的“常客”們均被記錄下了高清的圖片,一旁還附有對其保護級別、所屬譜系的詳細介紹。
8月14日,在王府井海墾廣場一家飲品店內,顧客使用自帶水杯購買咖啡,減少了一次性水杯的使用。記者 孫士杰 攝
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物最有發言權。從“最美小鳥”栗喉蜂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留鳥、游隼等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的動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東寨港、北港島等區域,到白鵜鶘和小天鵝先后在生物監測工作中首次被發現,彰顯了海口周邊水域持續向好的態勢。
如何守護好這份“生態家底”?今年8月,海口印發《海口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到2030年,海口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持續增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將更加完善;保護對象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保護網絡基本形成。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海口完成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規養殖塘清退,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加快推進,創新濕地保護模式和鄉村振興“施茶樣板”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成果案例,高新區入選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新增城市“口袋公園”20個,五源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美舍河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城市宜居優勢愈發凸顯。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海口將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全民生態意識,讓生態文化浸潤市民群眾的心田,讓生態文明之花在椰城絢麗綻放,將綠色生態名片越擦越亮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