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考“經營慘淡”
作為“一年多考”的一種,在試行之初,春季高考曾一度紅火,但很快便風光不再,屢遇礁礫。首先是各試點省市的重點高校將春考置于次位,讓考生也隨之對其興致索然,很快,各試點城市相繼叫停春考。
“上海的春季高考最初產生于全國高校擴招的背景下一次重要的教育制度改革。1999年,為了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緩解‘萬人過獨木橋’高考現象,在全國一些城市試行春季高考,包括如北京、安徽、內蒙古、天津等地。2000年,上海迎來了第一場春季高考,當時的報名人數達4670人。”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然而很快,上海春季高考招生額便開始大規模縮水,招生專業數量下跌成了春考走下坡路地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春季考生通常會被認為差人一等,“總是會被人叫復讀生。”上海師范大學的一位女學生向記者表示。
一組數據顯示,上海2006年的春考報名人數為12022人,2007年為8479人、2008年為6177人,上海春季高考考生自2006年以來人數大幅消減。據記者了解,到今年為止,上海只有8所院校參與招生。公辦學校中僅余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上海商學院4所院校。隨著安徽、內蒙古、北京等春季高考試點地相繼叫停春考。上海似乎也難挽春考逐漸沒落的局面,據統計,2011年上海市春考的人數僅為3000人。碩果僅存的上海春季高考,繼續走冷。
在上海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的網站上可以看到,2008年春季上大共有11個學院和1個系招生,本科計劃招生總數為470名。2009年則只有材料料學與工程和環境與化學工程兩個學院提供專業,而到2010年與2011年,上大的春季招生總數已下降至60人。
同時,記者從上師大招生辦老師處得知,上師大2011年春季共招收三個專業,分別為旅游管理(中美合作),土木工程(中英合作),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中美合作制造工程技術方向),每個專業招收20人。和去年春季的提供專業并無變動,但較秋季招生專業來說,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對于如今春考陷入慘淡經營的狀況,熊丙奇認為,其原因在于“沒有徹底貫徹某些高考改革精神,其中一條就是,擴大考生的選擇權。”
熊丙奇表示,從擴大考生選擇權出發,春考可做的文章很多。“首先,可允許所有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而不是將報名方限定在‘落榜生’(往屆畢業生);其次,可允許所有在滬高校,以及有興趣參加春考的外地高校參與招生。這樣一來,春考將極大程度激發考生的熱情,就不再局限于少數落榜生選擇少數一般院校。但問題隨之而來:其一,秋考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更多的考生會選擇參加春考;其二,高校將面臨真正的選擇,試想,如果春考中有名校參加,一些秋考中被一般高校錄取的學生勢必會放棄錄取、報到,而準備參加第二年的春考;其三,大學的招生成本增加,同時需結合招生改革,調整培養管理措施。”熊丙奇認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春考的設計,才將考生報名資格限定為往屆生,也才安排少數一般院校參加。這與春考所宣稱的擴大考生選擇權,無疑是背道而馳。“如此春考,考生不愛,也不受學校待見。”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