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高職招生壓力增大 "零門檻"能否拯救生源荒?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  時間:2011-04-29 10:23:20

    招生壓力下降低入學門檻

    一組數據更是對高職院校招生難的有力佐證:今年教育部核定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19萬人,而高考學生報考人數僅26.7萬人,比上年減少8%。按照福建省教育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從2009年的24.4%提高到53%,年均增幅近3%。2011年福建將力爭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達66萬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9.5%以上。實際上,福建省生源高峰期已過,至2008年達到頂峰的32.69萬人后,連續幾年普通高校招生報考人數以5%左右幅度在持續下降。

    普通高校的招生比例不斷增加,而每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卻在不斷下降,意味著學生可選擇性進一步增加,在這種背景下,原本吸引力就不強的高職院校不得不進一步為招生犯愁。“在招生計劃持續增長以及高考適齡考生人數持續下降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努力構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勢在必行。”福建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在此前新聞發布會上坦誠,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適齡的高考學生人數減少導致考生報名人數下降。報考數量持續下降,將會使少數高校生源不足,出現完不成招生計劃的情況。

    對此,今年福建在“高職單招”的各科類和各專業開展平行志愿創新模式試點的同時,鼓勵高校開展按大類招生試點,遴選少量高職院校的就業率高、冷門專業試行注冊入學制度。

    盡管許多家長、學生以及業內人士對注冊入學模式存在疑義,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將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據了解一些國外高校就是采取這種類似注冊入學的模式,專家指出,這種錄取模式是對高考制度的一種改革。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主的高職院校來說,強調文化成績的現象由來已久,而采取注冊入學模式,是對原來以文化課為唯一標準來錄取的一種改革。

    “以往高職院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是省內學生,實施注冊入學后,只要你具備吸引力,全國各地的學生也將成為你的招生對象。”福州一所高職院校的招生工作人員對此樂觀地說道,地處沿海城市的高職院校對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將具有吸引力,只要宣傳到位,中西部省份考生跨省就讀的熱情必將升溫,而以往這些地區采取的生源封鎖手段也將無濟于事。

    “但如果單純地為追求生源數量而采取這種模式,肯定會對高職院校帶來負面影響,將進一步降低人們對高職院校的信任度,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專家指出,采取注冊入學對高職院校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高職院校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入口放開了,出口一定要關緊

    就業率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記者發現,在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招生廣告上,“高就業率”都無一例外地成為關鍵字。2010年,福建省非師范類專科(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達84.9%。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影響和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需要大量的石油化工、生物醫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擁有一技之長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更是越來越吃香。

    但與高就業率相悖的卻是招生難。專家認為,高職院校招生難,雖然與長期形成的“學而優則仕”、唯學歷論的社會風氣有關,但在近幾年來普通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現實中,人們的思想也在逐步改變,高職院校招生或將迎來春天。

    “沒有了分數線的限制后,學校的實力將成為吸引學生的唯一要素,在此情況下,一些專業差、辦學實力差的院校可能因生源不足將加速被淘汰。”專家指出,注冊入學是在專科層次招生方式上采取的一種新的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校招生的自主權,但高職院校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地把學生招來就了事,入口關雖然放開了,但出口關一定要關緊,因為畢業生的質量將會決定招生的數量。

    注冊入學只是提供了一種解決方式,要想增強高職院校的吸引力,應從提升教學質量入手,培養和建立一支質量過硬的師資隊伍,只有從軟硬件上提升實力,踏踏實實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才是根本所在。

    “由于種種原因,高職畢業生‘后就業’能力,即畢業后提升的空間不大,發展的前途并不看好,存在高就業率低幸福感的現象。”專家指出,高職院校在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的同時,而要更加關注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樹立“從就業看質量”的觀念,教學質量或學生質量的高低,看就業率,看是否受用人單位歡迎。“不僅培養學生技能,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特別是再學習、再提升的思維方式。”(吳鐸思)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