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很關心狀元們的去向,曾專門調研過云南近十年來的22名“高考狀元”和奧賽獲獎者,尤其關注他們畢業后的現狀。” 畢業于云南師大附中的某年全省高考狀元楊微(化名),后就讀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昆明另一所重點高中一名老師也認為,高考發揮有運氣成分在里面,“比如說我們之前看好的一個高考狀元,結果只是第二名,狀元是另外一個誰都沒想到的人。”該老師說,至少全省前30名以內的學生都是有可能沖擊狀元的,這部分學生的綜合實力基本都差不多,只要誰臨場發揮得好一點,可能就是狀元了。
王旻認為,對于學生來說,狀元只是一個推進器,能獲得一個寬闊的平臺來秀自己,并不說明今后就一定能成才。在清華、北大,一個班往往有許多個狀元,可謂是尖子學生浩如煙海。“有一年我們三中一名學生,高考成績是全省第13名,最后考上清華,結果其高考成績排在全班倒數第二名,但兩年后卻處于全班領先水平,現在這個學生去了美國。”
狀元就是浮云,許多老師都這么認為。王旻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站的位置,而是你朝的方向。”無論是不是狀元,都得正確看待自己,清楚自己是個什么角色。“狀元畢業后哪怕混得平庸也很正常,誰說一輩子都要拿第一?”
觀點解讀
追捧狀元對學生成長不利
從2009年起,在高考查分當天,省招生考試院就對全省高考成績前50名的文理科考生進行屏蔽。當其他考生上網就可以查詢分數時,前50名的考生只能接到省招考院的電話,告知其進入前50名,但具體成績卻查不到。
羅崇敏說,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給“狀元熱”降溫。他認為,追捧狀元不僅對考生今后的學習、成長不利,也是錯誤觀念“一考定終生”的反映。“學生十多年的學習就只用一張試卷來判定,這不但違背教育規律,還失去教育公平。”“一旦社會炒作狀元,緊跟其后的就是‘狀元經濟’,原來踏實學習的學生勢必受到浮躁風氣的影響。”
省人大代表、昆一中原校長童吉仁分析,自高考恢復以來,云南省培養的高考狀元中,并沒有產生一個一流的科學家、文學家,實際上高考分數只是學生這個階段學習成果的一個表象,而不是成才的標志,并不是以后成才的資本,不應該去炒作,也不值得大肆炒作。
(編輯: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