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與現實的脫節讓師生無奈
大學教材陳舊竟也成為學生逃課的原因之一,這倒讓人有些始料未及。重慶師范大學大三中文系的李青青告訴記者:“書本上的東西又舊又落后,誰愿意在課堂上浪費時間?與其說學習那些過時知識,還不如上網一個小時獲得的知識來得實用,教材對我沒有吸引力,我干嘛還要苦苦煎熬啊?所以我經常逃課。害得我平時出勤的分數低得可憐,期末考試總的成績更是不堪回首。”
而重慶師范大學的楊教授則針對大學教材陳舊、老化的問題,談了個人觀點:“出版一本書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要經過編寫、審核、校對、出版、發行等多個環節,就算出版周期非常短,有時也難以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畢竟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了。再說,頻繁更換教材,也不利于老師熟悉教案,積極備課。”
其實書與現實的脫節,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教師帶來了煩惱。他說,“科學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對于我們老師來說,也有些困難。畢竟教師的時間有限,有些我們都不能及時掌握的東西,如果依賴教材照本宣科,無異于誤人子弟。所以學生總是不滿足教材給予的知識,他們采取了利用課余時間自學或者通過網絡媒體、圖書館等獲取知識的方法。”
四川外語學院國際商學院的一位英語老師則認為,大學學習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因此,教材陳舊與學生找不到工作、學不到知識構不成因果關系。
據介紹,我國大學教材知識陳舊、內容與社會脫節、版式語言風格與現代大學生的閱讀心理有差距等弊病,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最不和諧音符,屢遭社會各界批評。
針對高等教育教材版本陳舊的問題,重慶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認為,大學教材的版本,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陳舊問題,但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地域、時間、歷史進程等,這是現實所不能改變的。因此,對大學教師的要求自然就會越來越高: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應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傳輸時代訊息。這就要求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上下足功夫。
高校普遍缺乏教材更新機制
9月27日,重慶大學一位資深的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教授告訴記者,我國大學部分教材遠落后于科學技術發展進程。“在我熟悉的領域,竟然還在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我當年就是用的這種教材,幾十年以來這些內容都沒有什么變化。”
他說,大凡上過大學的人都感慨萬分,尤其是一些應用性的、公共科教材(譬如計算機操作、法學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在書名后面再加上“歷史”二字。“不思進取”的大學教材又如何能教出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呢?部分大學教材知識陳舊、內容與社會脫節、版式風格與大學生閱讀心理相去甚遠……更值得憂慮的是:某些“老齡化”的大學教材往往慢一拍之后就“真理變謬誤”。
那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教材?他說,與其說我們痛恨的是大學教材之舊,還不如說是我們對大學教材之新的呼吁一直沒有得到事實的回應。在這個問題上,有人認為基礎理論學科是不需要變革的,甚至以圣經的陳舊、可蘭經的陳舊來類比。
他認為,過時的“大學教材”之所以難思進取,其根本不在于教材之懶、而在于我國高校是大學任課教師與行政管理者共享教材“決定使用權”的制度設計使然。要拯救我們“超齡”的大學教材,當下尤為關鍵的是要建立健全獨立的第三方高校教材評估體系:對大學教材編寫內容、知識體系和結構、出版成本和教材形態、最新教學技術應用程度等方面進行出版前、使用中和學習后的定期評估,以剛性制度讓大學教材的質量和權利關聯方的切身利益對等起來。
曾在高校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重慶體育局研究員李文建博士指出,高校超齡教材的實質在于未能把先進知識與實用技術有機融合。原因是高校無教材更新機制、缺少社會相關行業一線工作者、學者參與;基本無教材修改專項經費資助;編寫教材相對于著作對教師職稱晉升作用不大;出版社為規避經濟風險,再好的教材出版,編者需自籌出版費,另一方面,只要出錢,出版社就出版,導致質量難以保證。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