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10/04/4ce74bc1e0d7dcd131b60f893fd43229.jpg)
揚州大學宣傳部長通過自己所管理的微博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動態。
鄧鴻是南京某高校的一名輔導員。每天上午八點半上班,他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登錄人人網與新浪微博。在他的好友列表中,頭像大多是一張張90后年輕面孔。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社交網站興起,高校老師與學生交流方式悄然變化,在社交網絡上,老師們發現課堂上聽話、乖巧的學生往往會是另一番面貌。通過人人網、微博等社交網站,這些在高校學生工作一線的老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們從不輕易表露的喜怒哀樂。
“哥”玩的是潛伏
誰沒去上課 誰家里出事
“一切盡在掌握”
鄧鴻今年三十出頭,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已近七年。早在2007年底,人人網還叫“校內”時,他就注冊了一個賬號,并填寫了個人信息。很快就有學生在“推薦好友”列表中發現了鄧鴻,并加為好友。“當時我上人人網只是隨意瀏覽,打發時間。”由于當時使用人人網的學生并不多,網上比較平靜,所以鄧鴻只是偶爾想起來了才會登錄,個人主頁也很少更新。到2008年底,整整一年時間里鄧鴻只更新了三條狀態。
2009年是人人網紅火的一年,學生們開始大量注冊使用,網上的生活開始熱鬧豐富。現在,鄧鴻是該學院2009級學生的輔導員。一天,他無意間登錄人人網,發現竟有近百個好友申請,其中大部分是2009級的學生。“從那時起就開始經常上人人網了,”鄧鴻說,“因為我發現,學生喜歡把自己生活的瑣事、趣事發布在人人網上。”
鄧鴻玩人人的方式與學生們不同:長時間在線,但很少“冒泡”。只要在辦公室里一閑下來,鄧鴻就會登錄人人網。但他很少更新自己的個人信息,而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瀏覽學生的信息上。
“比如,小王今天又睡過頭了沒去上課,已經是這個星期第三次了;小李兩個月里換了三個女朋友;小張最近的狀態比較低沉消極,可能家里出了什么事。”鄧鴻坦言,這些“八卦”都是通過學生每天更新的狀態或日志獲得,如果依靠傳統的開會、談話等方式,這些事根本無從知曉。他告訴記者,他會根據這些狀態、日志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他會主動找學生談心。“我會問小王是不是最近游戲玩得太瘋了;提醒小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等等。”
鄧鴻認為,輔導員的首要職責就是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而社交網站上學生的動態就反映了他們學習與生活的情況。“現在微博火了,我趕時髦注冊了微博賬號,還在上面找到了不少學生。”
?
相關鏈接:
外籍教授被曝學術身份造假 中國地質大學回應遭批
女孩上大學4年一共打23份工 畢業用積蓄創業
分享: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專業碩士考研經驗談
經驗分享:南開大學微生物專業考研經驗談
(編輯:郭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