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反響
贊成方:應回歸實事求是反對方:硬性規定也很好
“我個人覺得,其實有個"一定要發文章"的硬性規定也很好。只要真正花了功夫,文章質量高,不投機取巧,發表文章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難。畢竟,沒了這個束縛后,有些學生可能就會不太關心發表文章這件事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研一學生付強認為,取消這一硬性規定后對他的影響并不太大。
他表示:“我的導師對我們要求比較嚴格,以前我的師兄、師姐發表文章前,導師都會專門組織我們所有師兄弟姐妹們集合在一起,共同研討他們的文章。因為對師兄、師姐的論文質量把控較嚴,所以他們的文章質量都不錯,發表出來并不太難。現在,我導師也對我提出了要求,希望我能夠在碩士一年級下學期到二年級上學期期間發一篇文章。我個人認為,這對我們的科研能力是很好的鍛煉。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發出文章來。當然,沒了硬性規定后,我可以更從容些,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精力也可以更集中一些。”
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生小嚴則認為:“早就該這樣了。核心期刊就那么幾個,教師評職稱要發,學生拿學位也要發,最后實際是怎么樣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她認為,碩士生的發表核心論文規定已成為“普遍財政緊張的學術刊物的救命稻草”,“這項改革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對于學術研究來說還是佳音天籟”。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謝識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作出這一決定是件很好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講,這是對研究生的要求回歸到更合理的狀態。”
謝識予認為,以前要求研究生發論文的要求有些急功近利,有拔苗助長的感覺,不利于研究生踏實學東西。“一些同行在聊起這個話題時,也普遍表示有壓力。畢竟,教育部的評估、考核,對學生發論文數量的攀比之風,都在有形無形中加重了"發文章"的分量。”
謝識予認為,取消這一規定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已經有些國內高校在做。“這其實是回歸到更為實事求是的狀態。在國外,很多學校培養博士也不一定要求發文章。畢竟,研究成果是否一定要以發表的方式來體現呢?其實,不同學科有各自的特點,關鍵是要明確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取消這一硬性規定后,導師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可以更為靈活、更有彈性。”
解讀
不發表文章就不能畢業?教育部從未做過硬性規定
“其實,教育部從未硬性要求在讀研究生必須公開發表論文才能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同樣無此硬性規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高校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是一個歷史過程。“大概是上世紀90年代,最早是南京某高校對該校的博士生提出了要發表文章的要求。當時,這一規定極大地增加了該校論文的發表數量。在高校排名榜上,發表論文的數量是個重要指標,論文數量的增長自然增加了該校在排名方面的優勢。后來,作為一種經驗,這一要求迅速被國內各高校、研究院所推廣開來。剛開始是對博士生有這樣的要求,后來蔓延到碩士生,并且對他們發表文章的期刊水準也都提出了要求。”熊丙奇認為,這樣的要求是有嚴重問題的。“國外培養研究生的方案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要求,有些學科甚至連畢業論文都不用寫。”熊丙奇認為,很大程度上,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論文,是為學校的論文數量作貢獻。“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很多學校已經占到了該校論文總量的50%左右。”這給不少研究生帶來了壓力,成為一種負擔。“尤其是現在很多期刊發表文章都需要交版面費,制造了很多學術泡沫。”
當然,如果據此推論,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是大學的單方面行為,也顯然不夠公正。眾所周知,大學的量化管理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而由于量化管理的簡便易行,隨即成為自上而下的評價標準所倚仗的重要指標。直到現在,這一評價標準仍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也成了諸多高校無法真正取消這類要求的障礙之一。正如一些高校所擔心的,教育部門對于高校的評估指標中,學術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素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學一旦先行取消了這一規定,倘使導致學校論文發表數量大幅下降,學校必然會在評估過程中“吃虧”。好在,近年來,教育部門對于這一評估指標的標準已經從單純地注重數量轉為更為關注質量。“高校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的要求從數量指標轉為質量指標后,算是回到了人才培養的教育本位。”熊丙奇稱,但他并不認為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規定一定會成為一種趨勢。他告訴記者,減輕研究生在發表文章方面的束縛后,很多人會有擔心。一方面擔心學校的論文發表量會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失去了這個硬性指標,研究生的培養會不會更“水”?熊丙奇透露,很多博士生畢業就是卡在了發表文章這一環節中。“這就要求,學校要完善導師制,鼓勵師生共同參與學術研究,提高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等才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之途。”
展望
“應該尊重導師的要求,而不是行政化地做規定”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關于“取消研究生必須發文章才能畢業規定”的呼聲一直很高。去年,某媒體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8.3%的受訪者認為與過去相比,現在碩士論文的學術水平降低了,53.1%的人贊同取消碩士生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早在2005年,華中科技大學就取消了“研究生畢業必須發表論文”的硬指標,此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交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多所學校相繼效仿取消,規定學生即使沒能發表論文,也能畢業。此后,電子科技大的部分學科也不再強行要求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從去年開始,我們學校就實行了學校、學部、院系三級管理制。對于研究生是否要發表論文才能畢業,我們學校并沒有統一規定,而是交由各學部決定。”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杜朝輝告訴記者,早在四五年前,該校數學系就已經取消了這一規定。管理學院目前也無須發表文章就能畢業。“每個學科的特點不一樣。比如說管理學院的研究生,他們在讀期間的重點是學習行業的規則,發表文章并不重要。又比如說化學系,發表文章相對較為容易,所以可能會提出發表兩三篇文章的要求。這是按照不同的學科特點決定的。”
杜朝輝認為,過去,我國研究生數量相對較少,對碩士生的培養也缺乏手段,發表文章是對學生科研能力的一種訓練。但是現在隨著研究生的大量增長,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都有了調整。研究生也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樣,是純粹以“研究”為主的學生了,尤其是大量的應用型專業研究生,即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沒有發表論文的必要的。杜朝輝認為,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才能畢業的規定,或將成為一種趨勢。但他同時承認,目前交大不發表文章就能畢業的學科仍屬少數。“總之,我們應該尊重導師的要求,而不是行政化地作出規定。”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