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談工資農村教師“受屈辱”
當了十多年的教師,小姨的工資從最初的92.8元漲到將近2000元。但同社會上其他相同知識層次的人員相比,小姨堅持認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最低,這也是師源缺乏的原因。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寫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經費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在地方教育事業費中專項列支。”
但真實的情況是,很多農村地區難以落實。小姨說,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愿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對于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價值觀上普遍存在一種疏遠感和排斥感,選擇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有著難以言狀的“被迫性”。
我的一位做小學教師的同學,很贊同小姨的說法。
每逢同學聚會,這位同學就很尷尬。她住的宿舍是平房,就在學校的一角,條件較差。大家談論工資時,她坦言“有點兒蒙受屈辱”。
她的理解中,經濟地位低下造成社會地位的低下。她的熱情并不在工作中,而是在如何能找到關系、走后門,離開農村,去縣里或市里小學任職。
抱有相同想法的人并不少,小姨的記憶里,去年一年中,整個小鎮的學校里,有十來人停薪留職,十來人“跳槽”,還有部分人離去或另尋出路,新人卻沒有補充一個。
城鄉差距、地域差距也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優秀教師外流。小姨說,現在很多農村骨干教師跳槽到縣城或經濟發達地區,如果不能通過正常途徑調動,干脆自動離職去打工,一年的收入能增好幾倍。
同為教師的小姨夫就在幾年前離開家鄉,前往廈門的一家私立學校教書,收入的確可觀。
被現實裹挾的農村小學教師們
鄉村學校急缺教師,鎮中心的學校卻是“人浮于事”。
小姨介紹,她所在的中學擁有100多個教師編制,至少30個“有名無實”,只是掛著職稱,領著工資,從未走上講臺一步。
“現在就是需要的難來,來到的難穩。”小姨說。
即使一些優秀教師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采取的相關措施留了下來,但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甚至有些悲觀失望,消極應付。
隨著學校生源逐年減少,鄉村學校的教育經費日益困難。小姨支教的學校,連正常的教學和教研活動都難以如期開展,更無法拿出經費派人到外地學習取經或參加縣級、市級的學習培訓,“幾乎都沒有進步的空間。”小姨說。
在李市鎮新城鄉,我遇到一位已經在鄉村小學教書育人近30年的老教師,他坦言,想改變自己,卻發現已經被現實的鄉村教育環境所裹挾:“有時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這樣,有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有熱情,是在誤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實在無可奈何……”
(編輯:曹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