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斗剩經濟:
婚戀網站迎來春天?
2009年,電影《非誠勿擾》熱播和2010年1月,同名電視相親節目在全國引起狂潮,隨后三年為婚戀網站帶來了一輪“吸金的春天”。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世紀佳緣”有超過5000萬的注冊用戶,平均每月活躍用戶在560萬左右;百合網有3600多萬注冊用戶,平均每月有500萬左右的活躍用戶;珍愛網有超過3400萬的注冊用戶。與之對應的是2011年,世紀佳緣的凈收入為3.3億元,百合網的營業收入達2億元,而珍愛網也以高端收費占領市場份額。
隨之相伴的還有各類線下服務,如收費人均過百的“8分鐘約會”、“紅酒品鑒交友會”,收費人均幾十元的“登山相親團”和“燒烤友誼團”;以及鉆石銷售、婚紗攝影、婚禮策劃等相關網絡產業鏈條。同時,微博等社交網站也開始介入“斗剩經濟”市場。比如網易的同城約會,新浪的“愛約會”已在微博上擁有超過兩百多萬的粉絲,人人網推出了“幫對象找對象”的免費應用。
為此有網友戲稱“斗剩經濟”實質是“有錢人才能終成眷屬”。
但隨著“斗剩經濟”蓬勃發展,網絡相親弊端也逐漸被曝光。例如相親網站上的“僵尸粉”多、用戶真實身份認證難,用戶資料易被泄露等問題。佛山網友“小櫻桃”說,購買的電話紅娘并不能與會員見面,全部都是電話溝通,無法保證會員情況的真實性。而電話紅娘勸說會員購買高達數千元的服務,類似電話營銷,大量的用戶資料存在相親網站有泄露風險。
記者登錄“世紀佳緣”等網站也發現,雖然網站鼓勵實名制,比如網友可以注冊自身身份證、駕駛證、港澳通行證、護照、戶口本等信息,但即使通過這些誠信認證,網站也會在頁面提醒“并不能保證征友資料上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實的”。同時網站的免責條款也清楚說明網站不承擔核實身份的責任。
相關專家表示,無論是需身份認證、貼有照片和個人資料的交友網站,網絡聊天都無法讓人真正了解另一端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法律探討
婚戀網第一案
誰為虛假信息買單?
除了隱形收費,虛假信息也是困擾“剩斗士”們網絡相親和婚戀網站發展的痼疾。去年8月,一名相親網站會員以網站沒盡審核身份職責起訴該網站,被稱為“中國婚戀網站第一案”。
事件是因一次約會中的車禍引起的。2009年,具有國家法官學院教育背景,在北京某金融投資機構工作的女子劉擎在“世紀佳緣”注冊賬號,并購買了492元的會員包年服務。2010年2月初,她收到了一名普通會員的站內短信,聲稱自己是某央企財務總監,北京大學金融學碩士。隨后兩人見面約會。當年2月28日,劉擎在受男會員邀請,前往遼寧省考察房地產融資項目的路上,遭遇車禍造成骨折。
劉擎稱,車禍后她向約會的男會員索賠時發現,該會員在網站的所有信息除了性別全都是假的,并隨后消失了。去年8月,劉擎以互聯網服務合同糾紛在北京法院起訴“世紀佳緣”,要求網站退還500元會員費,賠償其因虛假信息所導致的損失,精神損失費2萬元,還有被騙交往過程中的財物損失1萬元。
世紀佳緣認為,原、被告雙方合同是互聯網服務合同,不是婚介服務合同。提供真實資料是會員的義務,被告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對會員提供的資料僅是形式上的審查,無實質審查的資格和條件。網站從未保證或承諾會員資料的真實性,在網站注冊時會員已同意了網站免責條款,并通過多種方式提醒會員。
去年9月,法院一審判決劉擎敗訴,并駁回其全部訴訟請求。11月,劉擎上訴被駁回。法院在判決書中認可了網站對會員個人信息無法逐一審查,并用了“兩個海量”來表述信息之龐大;同時認為世紀佳緣的免責條款有效。 文/本報記者王丹陽
?
相關鏈接
網絡相親節目玩重口味 女嘉賓扮“人肉名片夾”(圖)
6歲男童天生神力引關注 ?“娃娃相親會”內地興起
內地"娃娃相親"成流行 網友意見不一
上班族常編理由請假 借口相親領導不好意思不準
?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