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教研很累但收獲很大”
????——訪四川省長寧縣幼兒園副園長王莉
????記者:開始搞教研之前,幼兒園是個什么狀況?
????王莉:在開始全面搞教研課題之前,我們的“小學化”傾向很嚴重。因為是大班額,最方便的是集體授課,娃娃們都坐在教室里聽課,“小學化”傾向就是這樣來的。教師都是按教材來教,照本宣科,就很輕松:語言課,就是坐著聽教師講故事;音樂課,就是坐著唱歌。即使是開展游戲,也是放羊式的、非理性的,要么是瘋跑一圈,要么是娃娃與娃娃之間的簡單推搡。
????通過教研課題推廣以游戲為主的教學,肯定是與大班額的現狀相沖突的。教師不能只是站在講臺上說:“小朋友注意了,這個竹圈圈是這樣耍的。”游戲必須個別指導,教師要親自去指導小朋友玩,跟小朋友一起耍。做課題還要搜集資料,還要對教學進行反思,教師都感覺很累,很為難。
????記者:你們走到這一步,曾經遭遇過哪些困難?
????王莉:這一路走來,我們面臨的困惑比較多:第一,教師不曉得教研是什么。我們給教師們搞了培訓,請宜賓市的教育專家來答疑解惑;第二,教師不曉得怎樣搞教研。很多教師搞教研就像是“擠牙膏”,領導檢查了,就搞一點,不檢查就不搞。我們通過研討的形式,讓教師認識到教研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深,不是額外增加的負擔,而是為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第三,教師們都不愿意寫結題報告。說實話,幼兒園教師確實不擅長寫作。有的教師跟我說,改到最后真的想哭,實在不想寫了;第四,不曉得課題的成果最后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研究的成果,是以個案還是以量表的方式呈現?哪個更具說服力?我們很困惑。
????記者:為了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你們想了些什么辦法?
????王莉:2008年,我們獲得了成果獎之后,教研工作就全園鋪開了。這時,我們發現教師們都不愿意搞教研。有教師抱怨說:又要喊我們搞游戲,又喊我們搞課題,又有那么多娃娃,我們怎能忙得過來?針對這種情況,我跟園長建議,應該建立激勵機制。后來我們就規定:在全園聘任教研組長、保教組長時,實行參研人員優聘優選;鼓勵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積極申報課題,承擔課題負責人和主研工作,考核獎和評優晉職掛鉤。參加課題活動經常占用業余時間,我們又爭取到了經費上的激勵政策。在《教研獎勵方案》中制定了教研成果獎勵辦法及獎勵標準,對承擔課題、課題結題和獲獎的個人給予相應的物質鼓勵。現在,多數教師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研了。
????記者:在如何幫助教師搞好教研方面,你們有沒有一些探索?
????王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也感覺到對課題的過程性管理比較困難。開題過后,千頭萬緒的實踐工作無從下手、難以堅持,課題開展比較松散。于是,我們以制度強化過程管理,讓教研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習慣。比如說,每周一次業務學習會,每周各班兩節實驗班特色活動;每月兩次教研研討活動,每學期一次教學工作小結會。教學園長對教研資料和活動開展進行定期檢查,每月批閱各種教研資料,并深入教學一線聽課、評課,對教師的教研活動進行指導。
????記者:現在,你們對幼兒園教師參與教研是什么態度?
????王莉:我們真的感覺到教研能夠帶來好處。我們不要求教師搞一個好大的題目,很小的題目也可以,也不要求一定申報獎項,最好是結合班上或者全園的實際情況,通過研究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也能夠幫助教師自己成長。做課題的確很累,但收獲還是很大。(記者李益眾)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