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生命圈
家長的疏忽、野外的池塘、未加防護的河岸和水庫,成為隱藏在孩子們身邊的噬命殺手,監護到位必須努力
縱觀最近的這幾起兒童安全事故,記者發現,家長的疏忽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
8月5日,家住廣州市白云區石井鎮的8歲小男孩佳樂,和哥哥趁著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跑到鴉崗大道的河邊玩,玩了一會兒后,小佳樂自己一個人順著樓梯走到河邊洗腳。
前幾天剛下過雨,被河水浸過的樓梯長滿了綠綠的青苔。正是這些青苔讓小佳樂腳下一滑,掉入了河中。哥哥看到弟弟失足掉入水中后,趕緊跑回家去喊爸爸媽媽,可是,小佳樂等不到爸爸媽媽來救他,永遠地離開了。
花都的小恒和小琴出事那天傍晚,他們的父母也都不在家:小恒和小琴的媽媽都是一家電器城的售貨員,當晚去了單位開會;小恒的爸爸正在江門新會市出差;而小琴的爸爸則還在附近的新華市場加班。
孩子們只能留給爺爺奶奶帶,而年邁的爺爺奶奶因為各種原因照顧不周,結果釀成了死亡悲劇。
除此之外,野外的池塘、未加防護的河岸和水庫,都成為了隱藏在孩子們身邊的噬命殺手。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王茜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暑期未成年人溺亡事故頻發,與充滿危險的外部環境脫不了關系。
她認為,相關單位應該提高暑期的警戒意識,充分預估到可能存在的危險,改善設施,增加防護,消除那些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將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王茜認為,全國各地都存在暑期未成年人溺亡事故頻發的狀況,“這些事故之所以頻發的原因有二:第一,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隱藏著很多不安全因素;第二,家長監護不力,而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她看來,青少年天性好動,對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心理不成熟,他們想去探尋但又缺乏理性、缺乏保護自己的意識,因此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險,“這就需要家長長期持續有效的監護”。
“現在很多家長一心工作,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最后卻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監護要做到位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王茜表示,家長的監護才是主動的,做再多的預防,給青少年灌輸再多的安全知識,都是被動的,都沒有家長長期持續有效的監護有效。
王茜提到,學校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的作用。小佳樂的舅舅也認為,學校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他告訴記者,他的孩子馬上要上初中了,每年寒暑假之前,學校都會向家長發放“安全責任書”,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假期安全。安全責任書’一般會包括‘不要讓小孩私自到河塘水庫游泳’之類的內容。”在他看來,“這點非常好,至少給家長提了個醒”。
在番禺區某幼兒園從教的譚老師告訴記者,她們幼兒園從小班起就對兒童進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主要是防火防水之類的。“雖然小孩子可能不太懂,但有總比沒有好。”譚老師說。
農村孩子溺水多 公共服務不平衡
記者手記
溺水已成為中小學生暑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殺手。溺水的未成年人里,農民工子女和農村孩子所占比例突出,這在深層上也折射出社會公共服務不平衡的現狀。
當前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一些邊遠農村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條件盡管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和城市學校相比,學校安全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一些農村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安全監督和安全教育存在盲點是不爭的事實。這造成一些青少年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和救護知識匱乏,導致安全事故在農村孩子和農民工子弟中頻發。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可能對水習慣性親近。但是,大多數農村和農村學校都沒有游泳池,也沒有開設游泳課,打工子弟學校的狀況也同樣如此。
公共基礎設施的匱乏,把更多農民工子女和農村孩子推向了危險的“野外游泳池”。暑天炎熱,農村學生及外來人口子女只能到溪流、河塘、水庫游泳,而這些地方情況復雜,極易造成安全事故。
再加上農民工子女跟隨父母務工,父母忙于打工一般都沒有時間照料孩子。而農村留守兒童更難得到來自家長的有效監護。
長期以來,政府的公共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投資項目往往集中在城市,而忽視了農村孩子的需求。為了解決暑期溺亡事故頻發的老問題,需要整個社會資源更多地照顧這些廣大農村里的孩子。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