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退出機制,提高國際化程度、參與全球生源競爭
高校倒閉,在不少人聽來是個新鮮的提法。的確,我國的高校還沒有建立退出機制。吳順發坦陳,高職高專中即使有倒閉的學校,通常的做法是,倒閉后由大校、企業兼并,兼并以后再倒閉就由政府買單、安置,并沒有制度化。
有教育專家指出,學校一旦倒閉,學生的學籍如何安排,學業如何延續,受教育權益如何保障、資產如何結算、老師如何安排都成問題。
盡管倒閉未形成氣候,但未雨綢繆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陳志文介紹,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在歷史上都遭遇過生源危機。面對生源危機,政府要做好預案,做好宏觀調控。
國內學校也可學習國外高校,積極拓展國際生源,以彌補本國生源的不足。“國外學校已經在爭搶國內生源,比如會給優秀者全額獎學金,以此來吸引國內的考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介紹,招收一個國外學生的經濟收益是國內學生的三倍。
另一方面,調整高校辦學方向與定位、分層次辦學也被提上議程。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出臺了一項“本科能力學位制度”,不過度看重理論成績,而是結合實習單位的考評,給符合條件的學生頒發能力證書。“高職教育不同于學歷教育,而是一種就業能力教育,培養的是操作層次的人才。”吳順發說。
曾天山認為,從過去高等教育資源缺乏到高等教育均衡甚至是部分地區過剩,無論高校還是政府需要認可并適應這樣的變化。“生源危機也是一件好事,能促使中國高校質量的提高。”
(人民日報)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