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27/e24586b83085dc40cd85d3f70bfaab1a.jpeg)
課堂上學生和老師快樂的交流
實際上,他有時會帶著學生去校外的居民區去看看,熟悉一下鄰居們的生活,當他鼓勵學生們去和這些大爺大媽聊天的時候,他們都同樣感覺很緊張害怕。“很多孩子都是家境不錯的,他們接觸外界的機會反而不那么多。”亞力桑德羅說,“倒是小區居民們對這間外國貴族學校見怪不怪。”但是,時間長了,這些穿著一本正經校服的學生在小區里已經混得很熟,還不時去外面的小館子吃飯。
光有錢上不了公學
英國的哈羅公學,一年的學費約為2.5萬英鎊(1英鎊約合9.8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的分校,一個學生讀完七年的課程所需要的學費是110萬以上人民幣,還不算各種夏令營、興趣活動等花銷。或許對于殷實的家庭這不算什么,但是這貴族學校卻是有錢也不一定能上的。
首先國籍就是一個門檻,哈羅公學的北京分校所招收的是11~18歲學生,只限外籍。另外,學生進校還得經過一系列的筆試和面試,測試包括英語、數學在內的各項能力,符合哈羅公學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之后才能錄取。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27/759f01bcd6fc5bf39395caabd8ea0aa3.jpeg)
俯瞰哈羅公學像一座古堡
高昂的學費和苛刻的入學條件是像哈羅和伊頓這樣的貴族學校的一貫特點,不過學生在此可以學習自然科學、數學、經濟學、語言等方面的知識,在藝術和體育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搞的完全是精英教育。
再看看哈羅公學的歷史,就不難理解在此情況下為何還要那么多的權貴和富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公學了。在哈羅的畢業生中,既有像詩人拜倫這樣的“文藝青年”,又出過張伯倫、丘吉爾等7位英國首相,連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和約旦國王侯賽因也是出身哈羅,威廉王子的弟弟哈里也曾就讀于哈羅公學,誰不想成為這些人的校友呢?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2-09/27/e92dedd5cdc826d8f57a00d03493b470.jpeg)
貴族學校的建筑
當然,齊名的名校之間通常看不順眼,就像劍橋和牛津之間每年會有賽艇比賽,伊頓和哈羅之間也會搞板球比賽。但是最有趣的,貴族學校的創始人卻是一位農民——1572年,依照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的王室規章,哈羅小鎮農民約翰里昂建立了哈羅公學,為當地的農民子弟提供教育。
令亞力桑德羅有些遺憾的是,他所贊嘆的這個能與普通居民充分交流的學校環境即將發生改變。因為在不久之后,這間哈羅公學就將與在通州區的低年級部合并,搬到位于北京市五環外的順義新校區,以滿足不斷擴展的學校規模。
事實上,哈羅公學在亞洲的拓展非常迅速,盡管有評論質疑這種海外擴張不利于學校的聲明和質量,但是在2011年的4月,哈羅公學再次宣布將在香港的新界屯門區開設分校。這或許反映了蓬勃發展的亞洲經濟帶動了家長們對孩子的期許,在錢包鼓起來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少年時代就可以得到精英級別的教育,然后更加直接和容易地進入國際名校就讀。而哈羅公學正好給這些迫切的家長提供了一個機會。
(新華網)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