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的新機遇
機遇1:科技體系鼓勵創新
劉克坦言,國內外科研環境有很大不同。他舉例說:“國外高校學術氣氛更濃,而國內很多學者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作為一名海歸,劉克將自己在國外的科研經驗傳播到國內來。他鼓勵其他老師多做學術交流,多作學術報告,不要埋頭做自己的事情。但個人能力有限,劉克說:“我只能以身作則,影響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等內容,讓劉克備受鼓舞。“我希望十八大會議精神能落實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中去,也希望自己能在科研上有更多的創新。”劉克說。(劉克北京工業大學電控學院教授)
機遇2:創業環境趨于公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對此,袁方認為,十八大報告提出這個要求,就是要激發大家的創造力。“我們也是歡欣鼓舞。”袁方說,“我們的核心工作是服務海外人才,幫助大家把想做的事業發展起來,為海外人才的成長搭建平臺。”
很多海歸自己創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對他們而言至關重要。因此,袁方十分關注十八大中提到的市場經濟問題。“我覺得十八大強調市場經濟,就是強調公平的環境,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袁方說,這意味著,海歸將會有更好的創業環境。(袁方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主任)
機遇3:美麗中國吸引回歸
冰注意到十八大報告中的八個字:生態文明,美麗中國。這讓她重拾在國內推廣城市規劃設計新理念的信心。朱冰說,一座城市的發展應包含四個方面:經濟、生態、形象和品牌。但以往我國城市發展只注重經濟,忽視了其他三個方面,造成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生態破壞嚴重、千城一面等問題。“我們在推廣理念時碰到了很多困難,進展緩慢,有時候覺得沒什么信心。”朱冰說,“但看了十八大報告后,我覺得不管現在國內生態文明建設做得如何,最主要的是有希望。”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也意味著國家將更加注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而優良的生活環境也是吸引海外人才歸國生活與創業的重要因素。(朱冰都市意匠城鎮規劃設計中心總裁)
機遇4:國家延展國際舞臺
吳洪流說,看了十八大報道,備受鼓舞。他認為,海歸企業應順應國家政策,融入國家建設進程,在不同領域互相借力。
他舉例說,現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亟需完善養老體系、健康體系,像北京凱悅寧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生物醫藥公司應融入國家養老體系建設中。此外,他還認為:“海歸除了在國內多做點事,也應該在國際上為‘中國創造’贏得一個地位。”這要求海歸不僅要有執行力,還要盡快做出實在的成果,“在未來三五年內,我們要把自己的業績真正做出來,多實現一些技術創新,回報國家的政策,不要辜負這么好的時代。”吳洪流說。(吳洪流 北京凱悅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