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
試水學校依然有限,更多學生仍在題海掙扎
“無作業日”也好,“綠色通道”也罷,大多數家長對這樣的改革之舉大加贊賞。
“現在小學生的作業越來越多,每天稍微玩一下,就要做到晚上10點多11點,看著都心疼。而且難度越來越深,有的數學題連我這個大學畢業的都輔導不了了。”家住天河區的吳先生大發感慨,他的兒子在讀小六,作業多不說,還都是機械、重復的內容,“比如語文,要求從一段文字中找出幾句話,你說這有什么意義?”他很羨慕華陽小學和東風東路小學的孩子。
同樣懷抱羨慕之情的一位家長抱怨,今年剛上一年級的女兒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做課外習題和預習書本,少年宮繪畫課也有作業?!拔矣X得老師布置作業應該求精不求多。比如一年級的數字、拼音練習保證質量地完成1—2頁即可,而不是必須完成10—15頁的數量。”他感慨地說,教育要改革,不改革,孩子沒有快樂。網友“biyideng2004”訴苦說孩子的基本睡眠實在無法保證。
“不做作業不行,作業太多也不行。只要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認真去做作業就行了?!睎|風東路小學的學生家長曾先生對于學校的做法很是滿意。
記者手記
素質教育不能總是“小打小鬧”
素質教育熱熱鬧鬧地談了多年,一直局限在搞點特長、看點課外書的小打小鬧。廣州小學的探索,算是有了一點實質的進步,但在現行制度下,意義受限,前途未卜。
眾所周知,不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不會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但當制度、觀念層面尚未改變,也一時難以扭轉的時候,也并不是無可作為。廣州彈性作業的實踐說明,我們至少可以先從教育科學的構建開始。
教育是門科學,競爭的需求再強烈,也必須按規律辦事。就算是為了分數,作業也不是越多越好,學習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目前,無論是教育科學還是主管部門,對如何布置作業,還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科學理論體系和實踐指導。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認為,要讓學生學習好,考出好成績,就一定要多做作業,多考試,多練習,為此犧牲玩的時間、課外活動的時間甚至睡覺的時間都在所不惜。而當前作業科學化、合理化的努力,還只是少數學校老師的丁點摸索。
如何補齊我們在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上的短板,特別是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對中小學教學實踐的切實可行的指導上,我們真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