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辦的“民族地區新聞與信息傳播研討會”上,“新聞專業學生寫作能力下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如何培養”、“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困境”等話題,成為與會的高校新聞傳播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
在西南一家媒體工作了10年的記者吳英最近一直在為找一名滿意的實習生犯愁:“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我帶過的幾個新聞專業的學生要么連消息的格式都不會,要么五六百字的稿子能憋兩個小時。”她禁不住要問:新聞專業的學生都怎么了?
溝通表達能力缺失,邏輯分析不過關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董天策也在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質量下降感到憂慮。“以我們學校為例,這兩年無論是規模還是生源數量,新聞傳播教育都在上臺階,可著手培養時卻發現并不比以往的學生質量好,甚至更差。”
董天策在學校擔任博士生導師,指導過很多學生寫畢業論文。“每到畢業階段,就是我最痛苦的時候。特別是一些本科生論文,真不知道他要表達什么。”他說,“有的研究生缺乏捕捉問題的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很差,論文中經常前言不搭后語。”
對此,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良榮深有同感。“現在我最憂慮的就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日趨下降。”他談到,現在的大學生在擺弄電腦、相機、攝像機等電子數碼產品上很有天賦,拿起來就能上手,但文字表達能力卻非常欠缺,常常繞半天也抓不住重點。
《新華每日電訊》曾曝出“新聞學博士生不會寫消息”的事件;麥可思研究院今年的一份調查數據也顯示,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找工作的對口率并不高:半年后從事記者職業的2011屆本科畢業生主要來自新聞學(33.3%)、廣播電視新聞學(11.1%)。
李良榮說,盡管現在進入了網絡時代,但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還是應立足三個基本素質——敏銳視角、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就要‘落筆成文、出口成章’,沒有扎實的文字表達能力,就稱不上學新聞傳播出身。”
社會需求碎片化導致學生浮躁
為什么會出現學生能力下降的現象?董天策認為這是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容易“浮躁”的結果。他談到,年輕人把大量時間都花在網上,最終不但收獲甚少,反而更加浮躁。
而另一方面,新聞畢業生質量下降與近幾年新聞傳播專業“超度發展”不無關系。教育部高教司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新聞學類專業點661個,而到2008年,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已達877個,平均每年增加108個。“超度發展使得新聞專業師資嚴重缺乏,學生實訓設備也跟不上,專業老師平均花在每位學生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教育質量怎么提高?”董天策說。
李良榮則認為,當前高校新聞人才培養面臨“新聞傳播教育大眾化”和“社會需求碎片化”雙重挑戰。“為了迎合這些需求,許多新聞傳播學院經常開設一些對口型的課程,我覺得沒有必要,大學教育應該回歸到人才培養的本質。”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鐘克勛也非常認同這個觀點。“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不能完全被業界牽著鼻子走,學生必須要有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否則只能跟著感覺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蔣曉麗認為,當前高校新聞傳播實習實訓教育的機制體制問題制約了學生的采寫訓練。“許多高校都和很多媒體單位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簽署實習協議,但真正能讓大量學生到媒體單位接受較長周期、全面系統實習的機會并不多,學生無法得到深入的訓練。”
此外,她還談到了新聞傳播教育中“課程”和“師資”的問題。“新聞傳播各學科內部仍存有壁壘,而很多老師知識結構老化,對網絡、流媒體等新媒體知識儲備不夠,無法滿足學生全方面的需要。”
麥可思研究院調查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現象,有著3年記者職業經歷的新聞傳播學本科畢業生,認為學校在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第一,“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48%),該指標與全國本科平均水平(49%)基本持平;第二,“課程內容不實用或者陳舊”(28%),該指標高出全國本科平均水平(21%)7個百分點。
厚基礎寬口徑培養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征認為,新聞寫作需要持之以恒、大量的練習,而高校教師有責任督促學生進行實踐,幫助提升寫作能力。年逾六十的她至今仍堅持給學生布置超過13次的新聞采寫練習,并一字一句給每個學生批改作業。她說:“就是要逼著學生練筆,老師及時批改、點評,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修正中,寫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鐘克勛在課堂上也非常注重讓學生練筆。據他觀察,現在教新聞采寫的老師,很少能做到對學生作業全批全改,頂多就挑選幾份代表作在全班評點。“在國外,新聞學子不僅要大量練習,教采寫實務的老師還必須要求有8年以上媒體從業經驗。”他表示。
學生寫不好新聞作品,鐘克勛認為這還跟學生未能構建起扎實的知識體系有關。“我們過于強調新聞專業學生做‘雜家’,最后導致每門學科都沒深入下去。”他認為,學知識也需要有“根據地”,選準一個學科好好扎下去,再以此拓寬,才能真正實現厚基礎寬口徑。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武漢中小學出現“單親班” 近半學生父母離異
安徽醫科大一學生持斧頭砍死同學[組圖]
老教學樓鬧"地震" 千名師生疏散老師讓學生先撤
清華大學圖書館廁紙經費近20萬遭學生質疑
浙江異地高考方案月底前發布 關系100多萬學生
無紙化課堂 iPad成了學生發言的“搶答器”
國外高校中國學生扎堆 留學收獲有多少引關注
安徽醫科大一學生持斧頭砍死同學
中山大學開性教育課 學生提問一周自慰幾次合適
安徽醫科大學一學生校園內被砍身亡
?
?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