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藍藍(胡蘭蘭)向教育部發出公開信,提出取消小學生家庭作業等10條意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10所小學的學生、家長抽樣問卷調查,33.4%的三至六年級小學生,平時家庭作業用時超1小時。65.7%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家庭作業過量。
新京報官方微博發起的小學生家庭作業網絡調查顯示,超6成家長替孩子寫過家庭作業。
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應控制在60分鐘以內。
“30分鐘至1小時”占多數
記者選取西城、東城、海淀、朝陽、豐臺的10所重點、非重點小學,對300名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和學生家長(要求學生、家長不能對應)進行問卷調查,共收254份有效問卷。
統計顯示,約33.4%的三至六年級小學生,平時完成家庭作業用時超過1小時。其中,家庭作業用時30分鐘至1小時的學生占38.6%,用時1-2小時的學生占25.2%,用時超過2小時的占8.2%。
超6成學生家長喊作業多
根據教育部2008年發布的《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規定,學校要統籌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控制在60分鐘以內。
教育部前身國家教委《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外作業用時為,一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
本次調查顯示,65.7%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家庭作業過量。
網調超6成家長替寫作業
對于家庭作業形式,95.7%的學生家長表示為語數外課程作業,少數人表示有綜合實踐活動等作業,如周記、flash、簡報等作業形式。
實地調查顯示,4.7%的家長曾幫孩子寫過作業;而在同步網絡調查中,1000名家長中,65%表示曾替孩子寫過家庭作業,其中經常寫的達352人。
實地調查和網絡調查均顯示,多數學生和家長希望有適量的家庭作業,同時希望內容和形式更豐富多樣。
■ 個案
1 兒被罰抄寫 媽仿筆跡代勞
學校:西城一所非重點小學
特點:語數外家庭作業多
“兒子的課余時間總是被家庭作業剝奪,有時連正常睡眠都無法保證。”李娜(化名)抱怨。
晚上寫不完早起寫
李娜的兒子是北京一所小學三年級的學生。
晚上9點半睡覺,最遲不能超過10點,這是李娜給兒子規定的作息時間。但她發現,兒子經常晚上10點還寫不完作業。如果前晚沒做完作業,就要提前半小時起床,“我發現他早上寫作業比晚上效率高。”說這話時,李娜笑得有些苦澀。
數學題也重復罰寫
語文、數學、英語,李娜的兒子每天要用時一個半小時,才能寫完這些作業,“趕上要改卷子,就慘了。”李娜說。
老師要求所有卷子,做錯的題就要抄題重寫,“請注意,我說的是重抄寫錯的題,數學都變成了語文。”李娜提高了音調。李娜看著心疼,就讓兒子先抄一遍,后面的由她來抄,為此還特意模仿兒子的筆跡。
李娜說,兒子班上其他學生的家長替抄題,有的還被老師看出破綻點名批評,“我還沒露過怯”。
李娜坦言,總替兒子抄寫作業也不是辦法,也想過別的抗爭方式,有幾次她擅自允許兒子不寫作業,直接寫條給老師,說兒子不舒服,寫不了作業。
2 手抄報流于形式成家長作業
學校:海淀一所重點小學
特點:實踐作業單一乏味
相比李娜的兒子,周麗(化名)的兒子很幸運,劉娟(化名)的女兒則遇到新“麻煩”。
“一堆作業撲面而來”
周麗回憶,兒子一二年級時“一堆作業撲面而來”,那時兒子每晚“一寫就是兩三個小時”。周麗經常幫兒子寫作業,“這樣才保證了孩子的睡眠。”她和其余家長交流時得知,如果父母不幫孩子寫作業,有時就得做到深夜11點多。
如今,兒子上了四年級,周麗說作業反倒比一二年級時少很多,因為兒子所在的海淀區某重點小學減負了。
家長最熟悉的手抄報
劉娟(化名)的女兒是海淀區一所重點小學的學生,從二年級開始,手抄報成為一項家庭作業。“手抄報永遠是那幾個題材,什么安全手抄報,愛心手抄報,環保手抄報……”劉娟對手抄報的分類都如數家珍。
每學期五到十次的手抄報,“沒有新意,內容太虛”,孩子都厭煩了,“結果辦手抄報就成了我的作業。”劉娟說,這樣的作業已失去真正的意義,完全成為了孩子們的負擔。
教師應研究個性化作業
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何育萍認為,除推進考試評價方式改革外,更需要加強教學研究,特別是布置多少量,布置什么樣的作業能達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目前這方面研究少,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應共同研究,研究學科,研究學生,研究學習規律,布置出高效作業。不要增加無謂的低水平、重復的手抄型作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作業少而精,留出更多的課外時間給孩子們閱讀、實踐,拓寬視野,鍛煉身體。
何育萍還認為,負擔是相對的,不同的孩子感受的負擔水平不一樣。老師要加強學生個性化作業的研究,深度思考對不同的孩子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基礎,可分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需求。
■ 對話
不能讓作業剝奪孩子的興趣
新京報:你建議取消小學生作業是否現實?
胡蘭蘭:首先我要聲明,我絕對不是反對學習知識,而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評估標準。在作業問題上,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有很多老師都支持我的想法。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和學習要遵循天性和興趣,填鴨式教學最容易讓孩子失去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美國三年級孩子的家庭作業包括跟家人聊天,聊時事和家族變遷,我見過瑞典小學語文課本比其他科目都厚,大部分都是童話故事,讓孩子們通過閱讀了解人類歷史和行為規范。這都不是填鴨式的,反而能使孩子學到比課本更多的東西,這樣做是保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這都比我們的小學讓孩子死記硬背更好。
北航的一個博士對我說,我們只培養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教育的過程扼殺了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更有甚者,有的幼兒園已經開始布置作業了,孩子在這么小就開始被迫的學習,成年世界的功利主義競爭已滲透到幼兒階段,這是對兒童的戕害。
新京報:事實上你提到的措施教育部門都已頒布。
胡蘭蘭:這是因為學校沒有自主辦學的權利,教師沒有進行教育而不看分數的權利,學生沒有按照自然發展規律學習的權利。對教育的評估機制只是單一的分數標準,所以教育部頒布的很多文件根本不可能真正落實,因為你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要遵循教育規律,明白教育的本質,應確保每個人的權利不受干預和侵犯。
■ 聲音
家庭作業作用
【家長】
海淀一小學生家長:我個人認為,目前小學教育的教學進度太快,孩子們學得過多了,課外的作業應當只剩下自由閱讀,而知識點的鞏固和復習等應當由老師在學校指導完成。
【教師】
東城一公辦小學英語老師:留家庭作業是為鞏固當天所教的知識,現在不提倡留機械性作業,學生也沒有興趣,所以有了實踐性作業。
北京一國際學校英語老師:作業的作用就是復習和預習,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完成學習任務,就沒有必要讓孩子在課后再寫作業。從英語教學看,課后需要有一個相應的語言環境,孩子回到家自己創造環境,比如進行英語海報、手抄報、剪報的制作。
【專家】
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何育萍:從老師教學的角度來講,備課、上課、輔導、作業、考試是一個流程,老師通過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促進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講,老師布置的預習、復習等作業是非常必要的,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更可以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業太多根源
【家長】
北京一小學生家長:整個大環境下,家長、老師、學校都是被逼的。大環境對學校有要求,學校對老師有考核,家長又在大環境下表現得很矛盾,既心疼孩子學習累,又經過橫向比較,不想孩子落后于別人,所有的壓力都給了孩子。
【教師】
北京某區一所重點小學副校長:北京其他區我還不知道,但就我們區來說我比較了解,各個學校的成績雖然區里不表揚誰批評誰,但開會時大屏幕上放了第一名是哪個學校,最后一名是哪個學校,當然校長就有壓力,最后壓力最大的肯定是學生,如果管理部門不改變評價機制,壓力大的肯定還是學生,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專家】
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何育萍:表面的根源是跟老師布置作業水平的高低有關,有些老師布置的低水平作業較多。不少家長為了孩子未來升學的需要,在家庭教育中不斷給孩子加碼。但深層次的根源還是基于考試升學的壓力,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加大作業量成為他們無奈應對考試之舉。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海南大學學生見義勇為 遭多名持刀男子報復砍傷
網吧公然接納未成年人引投訴 百余學生午間趕場
青島投1億元建新盲校 普通高中學生面向全國招生
新聞傳播學生數碼產品上手快 文字表達能力下降
武漢中小學出現“單親班” 近半學生父母離異
安徽醫科大一學生持斧頭砍死同學[組圖]
老教學樓鬧"地震" 千名師生疏散老師讓學生先撤
清華大學圖書館廁紙經費近20萬遭學生質疑
浙江異地高考方案月底前發布 關系100多萬學生
?
?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