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變白還是等待
孩子長大等不了、教育等不了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發布的數據,對比2000年第五次普查的結果,我國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這是一個可喜的數字。
然而城市是否做足了接納更多人的準備,城鎮化的人口是否享有到城鎮化的生活?這背后是不得不面對的苦痛的現實。
十多年來,北京市對非正規學校的態度逐漸縮緊,2006年7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未經批準流動人員自辦學校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盡快清理整頓打工子弟學校,成為史上最嚴厲的一次撤園行動。
在這次關閉行動中,數千名流動兒童瞬間失去了學校,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深切關注,給相關教育部門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最終北京市關于打工子弟學校“取締”的措施發生了較大轉向,市政府表示取締暫緩。直到目前,沒有再進行大規模的“取締”行動。
顯然,強硬的“斬草”并不一定除得了根,流動兒童入園難、入園貴的難題依然存在,非正規園的安全隱患仍然存在,流動兒童早期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和不科學育兒現象“你見與不見,它就在那里”。
如今,“取締”這個字眼,對于農民工群體仍然顯得十分難以接受。一位孩子在四環小組托管的家長說:“不會被取消吧?為什么要取消?這只是個游戲小組。”在采訪中,許多家長表示感激有這樣的幼兒園接納孩子,但是他們發自內心也希望能有政府辦的幼兒園,“那樣一定環境會更好,也許能更寬敞點。”
許多自辦園負責人巴不得趕緊脫“黑”變“白”,但是卻苦于夠不到辦園的標準。記者就此查詢了相關辦園準入條例。按照《北京市托幼園所分級驗收標準》,辦幼兒園需有完整的園舍,包括教室、活動室、戶外活動場地、廚房、保健室等,幼兒園的園長和教師都須具有相應的資質。
僅就場地面積的要求,該標準要求環境面積幼兒人均占地面積10平方米以上、活動場地人均4平方米以上、房舍建筑面積8平方、幼兒生活實用面積人均2.5平方米,疊加起來每個幼兒人均24.5平方米。假如一個幼兒園有3個班級,每班20人,園所就需要近1500平方米。在北京這個寸土寸金的城市,僅這一項要求就讓非正規園望而卻步。
“政府需調整辦園標準、支持部分基礎較好的自辦園達標,同時在后期加強管理、監督、指導和評價,幫助其提高教育質量。”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社會政策處官員張亞麗說:“特別是辦園標準上,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全部取締。政府需要改變思路,對于一部分有基礎的自辦幼兒園,通過對其軟件和硬件的支持提高辦園質量,達到標準的給予注冊,幫助他們由‘黑’變‘白’。”
這一思路也符合《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解決無證辦園問題“分類處理、妥善解決”的原則,即“各地要對目前存在的無證辦園進行全面排查,加強指導,督促整改……經整改達到相應標準的,頒發辦園許可證。”
“如果教育主管部門考慮到實際情況,在幼兒園占地面積方面適當調低標準,或者給予一定支持,我們能盡快彌補缺陷讓幼兒園達標”一位清河的園長說。“給我們一個房子,我們交租金都好!”馬小朵期許著這個美好的愿景能成真。
“弱勢群體需要的是切切實實的幫助和關懷,有完美的標準和長遠的目標規劃固然很好,但孩子們等不了,教育更等不了。”張亞麗說。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