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扶助或是取締
政府需區分對待、分流引導
據《北京晨報》報道,北京市政協一份關于完善北京市學前教育體制的調研顯示,1996年全市有3056所合法幼兒園,而目前合法幼兒園僅1250余所,還有1290余所未登記注冊的自辦園。據了解,合法幼兒園只能滿足本市一半的入園要求。
一邊是正規幼兒園學位供給嚴重不足,一邊是自辦園數量超過正規園、剛性需求強勁。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指明:通過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全國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萬多所,新增在園規模500多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將提高10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分析,完全依靠建立正規的幼兒園顯得不夠現實。他們認為,解決迫在眉睫的入園需求,改擴建現有幼兒園、非正規園見效較快,能擴大入園需求,緩解一定的入園壓力。
“需要明確政府責任,鼓勵社會力量關愛教育事業,動員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社會力量,多種主體開辦形式多樣、方便就近的早期保育教育機構。或者由公辦幼兒園發揮輻射作用,走進社區提供靈活的學前教育服務。同時政府教育和衛生部門一定要想辦法進行人員的培訓和巡回指導,保證兒童身心的安全健康發展,確保基本的教育質量。”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中國辦事處教育與兒童發展處官員陳學鋒說。她介紹,在北美等國家幼教機構分為Kindergarten(幼兒園)、Preschool(學前學校)和Day Care(日托)。Kindergarten和Preschool就類似國內的幼兒園模式,集保育、教育為一體;Day Care則是以保育為主,兼顧教育、服務周到、著力支持父母就業的機構。“這些不同層次的幼教機構組成了完整的學前教育和社會福利體系,保證了有著不同需求的家長都能得到滿足。”
對于目前大面積的“黑園”,張亞麗認為:“政府可以實行分流引導,建立分層次的學前教育體系。”她類比國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山寨園’在政府制定質量標準、完善監管指導的前提下,可以分成不同等級和規模,以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不同需求,讓孩子們都有幼兒園可上。”
北京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周靜副主任認為,通過運用民間力量探索解決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政府相關部門管理機制的創新和建設。
記者獲悉,北京市教委此前就調整幼兒園準入門檻一事一直進行調研,有關意見經批準后將出臺一個辦園新標準,屆時,符合標準的自辦園可獲得審批,未達標的將面臨取締。
截至發稿前,馬小朵接到了石景山區教委的通知,“區教委協同街道居委會愿意和我們進行面對面地對話。”這對她來講,無疑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
父母徘徊于農民與工人的身份之間,孩子徘徊于留守與流動之間。農民工背井離鄉在城市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只為了謀一個生存的飯碗,流動兒童進城只希望能和父母團聚,但卻成為流動兒童。留在家鄉,農民工的家就變成了兩個家,孩子又成為“留守兒童”。“流動”與“留守”這兩個身份都是幼兒早期教育覆蓋匱乏的群體。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說:從一個國家對待兒童的方式就能看出它的靈魂所在。相較于優質幼兒園城堡般的游樂區、四教一保的富裕師資,流動兒童渴求的僅是一所不流動的幼兒園。■記者常晶 見習記者 王泱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