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期末,高校圖書館、自習室中人滿為患,多是為期末考試復習備考的學生。但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已完成大學學業,卻仍然過著食堂、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校園生活。人們給他們取名“校漂族”。
??? 本世紀初,由于高校擴招,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大學畢業生選擇了繼續讀研、讀博。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漂泊在學校周邊。自那以后,“校漂族”一詞出現。
社會上將“校漂族”分為4類:求職不滿意或遇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的“不就業派”;為避開就業高峰、增加就業砝碼的“考研派”;坐吃家庭財富的“瀟灑派”;拿不到畢業證、學位證又不愿離校的“邊緣派”。其中,“考研派”是主力軍。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08級學子吳雷屬于“校漂族”。他在大三時便放棄了自己的本專業學習,開始計劃考金融研究生。他講述去年他在計算機學院自習時的情景:“4個自習室全部開放,大多是校外學生。很大一部分人是畢業工作后回來考研的,有的已工作了兩三年。也有像我一樣一直留在學校準備考研的。”
據了解,許多大學畢業生把“校漂”作為人生緩沖期,以“尋找更好的人生起點”。網絡上有專家認為,“校漂族”的行為從心理層面上看,主要出于安全需要、依賴心理、逃避心理等原因。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大學生難融入社會成“校漂族” 畢業仍滯留校園海口各大院校新興“校漂族” 畢業不離校?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