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多少科普人員、每年科普經費投入多少、科普發展存在哪些問題……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1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數據表明,2011年我國科普人員和科普經費投入顯著增加,雖然科普發展仍存在不均衡性,但總體上呈現出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增多,專職創作人員稀少
統計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科普人員194.28萬人,比2010年增加10.93%;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14.42人,比2010年增加1.36人,增長10.41%。其中,縣級科普人員151.37萬人,占全國科普人員總數的77.91%。科普人員大多工作在以縣級單位為主的基層,為基層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隊伍保障。
另外,全國農村有科普人員71.12萬人,占科普人員總數的36.61%,農村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10.83人,比2010年增加1.16人,雖然增加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11.99%的增長速度快于全國。農村應該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重點關注地區。
雖然科普隊伍不斷擴大,但人員構成不均衡,專職人員偏少,僅占科普人員總數的11.54%,科普創作人員更是極度缺乏。2011年,專職從事科普創作的人員比2010年僅增加210人,共計11191人,只占科普人員總數的0.58%。全國357家科技館共有科普創作人員603人,平均每家科技館只有1.7人,有269家科技館甚至連一個創作人員都沒有。
科普經費政府撥款最多,社會捐贈大幅減少
2011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5.3億元,比2010年增長5.81%。其中,科普專項經費38.23億元,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2.84元,比2010年增加了0.23元,增長8.81%。
各地將科普經費投入視為工作重點,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投入力度明顯不均衡。2011年,投入排名前5位的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浙江,科普經費籌集額一共高達50.56億元,占全國總數的48.01%;而科普經費籌集額較少的吉林、海南、青海、甘肅、西藏,經費總額只有2.53億元,僅占全國總數的2.4%。
除地區差異之外,科普經費的來源構成也存在不均衡,政府財政撥款增長最快,達到了72.59億元,占全部科普經費籌集額的68.94%;但社會捐贈大幅減少,僅有0.84億元,同比下降了38.76%,這與2010年40.23%的增長率形成較大的反差。
社會捐贈的減少并不能掩蓋科普發展的社會化參與度的提高。2011年的科普場館基建支出達21.97億元,政府撥款占總支出的36.96%,與2008年70.9%的比例形成鮮明對比。政府投入與社會參與此消彼長,社會力量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科普場館建設中來。
西部地區科普經費籌集比例最多,占有科普資源最少
因為歷史發展原因,西部地區常被視為落后的代名詞,但近些年西部地區科普發展成效卓著,如果考慮到地區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狀況,西部地區的一些統計指標并不落后,甚至超過東部和中部地區。
2011年,西部地區每萬人擁有的科普人員數量為16.36人,超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13.80人與13.79人,高居三地之首。西部地區的人均科普專項經費達2.17元,雖然落后于東部的4.26元,但高于中部的1.60元,而西部地區的科普經費強度則在東部和中部地區之上。
科普經費強度指各地科普經費籌集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可以衡量一個地區科普投入的相對強度。2011年,西部地區的科普經費強度達到2.32個萬分比,高于東部的2.18和中部的1.42。科普經費強度排名前十位的省區中,西部的四川、貴州、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占據了六個席位。
可見,西部地區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但仍然在努力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然而,西部地區仍面臨科普資源偏少的困境。2011年,東部地區萬人科技館展廳面積達11.48平方米,而西部地區只有4.94平方米;東部地區平均每個省份擁有15家科技館,是西部地區的3倍,大中型科技館和科技博物館,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網絡科普聯盟
爆料“劣質”科普圖書? 博士碩士產銷假藥同堂受審
劣質科普書危害青少年 碩士爆料“劣質”科普圖書
40名碩士寫科普書化名1人 書籍錯誤百出
“氣象科普教育讀本”有望將走進全國中小學課堂
中外科普人員合作實驗秀進廣州小學課堂
科學家來海南“送”科普 內容廣泛受益學生達1.5萬
海口幼兒階段將開展科普教育 明年1月起正式施行
科普:語言學習有助于大腦發育
?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