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1/04/2d724440805ba8b8a43ed60183e1cd8a.jpg)
繪畫:郭紅松
《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這本由某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近日屢屢被媒體提及。40多名在校研究生被出版社“聚攏”在一起,拼湊出了這本圖書:書中,10余處化石名稱出現錯誤,比如“魚類化石成了甲殼動物化石,動物頭骨化石成了礦物質”,插圖錯誤也比比皆是。這類內容缺乏科學性,甚至謬誤百出的科普圖書,目前在市場上并非特例。作為傳播科普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和工具,科普出版物出現這種嚴重的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2月22日,由本報和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第20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來自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科普作家協會、出版社、出版物銷售商、媒體界的近百名代表,就守住科普出版的“生命線”——科學性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眾多人士呼吁:我國部分科普圖書質量低下的現狀亟待改變。
現狀:原創科普圖書質量堪憂、市場萎縮
“你到圖書城看一看,就會發現書架上的科普圖書,雖然書名不同,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著名科普作家郭曰方指出,現在我國科普圖書市場真正原創性、創新性的科普作品非常少,從內容到選題上重復、陳舊,形式單一,真正受讀者歡迎的科普著作或影視作品很少。另外,我國科普作品大多僅限于傳播科學知識,涉及科學精神、科技價值觀、科研道德、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著作太少。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說:“科學性是科普出版的生命線,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容動搖、不容馬虎。如果不能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就是對科學的歪曲,對公眾的誤導,是精神的毒藥。好的科普作品應該多關注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真正的迷人之處、真正的故事是在過程。在過程里能夠看到智慧火花的迸發,能看到科學家的艱辛,這對青少年學生來講,恰恰是最有吸引力、最有感召力的東西。”
“科學知識的傳播普及要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真正產生深刻廣泛影響的科普作品是那些體現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活甚至人的命運關懷的優秀作品。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家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影響了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當時的青年學生們,在陳景潤追求科學精神的鼓舞下,在食堂排隊買飯背單詞,晚上點燈熬油讀書成為那個時期的一種時尚。之所以能夠出現這樣的作品,是與作者深厚、濃郁的人文情懷精神分不開的。”本報副總編輯方正輝表示。
科普圖書質量差導致了市場萎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介紹,“據調查,美國等發達國家16%的人每年買一本科普書,我國這一比例連1%都不到?!睋ぃ壳拔覈孀憧破請D書的出版社至少在100家以上,但通過科普圖書出版、產生較好經濟效益的出版社卻十分罕見。除極少數暢銷書外,科普圖書的印數大都在3000冊至5000冊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國外引進的科普書大多暢銷。以霍金的《時間簡史》為例,該書自1988年問世以來,被譯成3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千萬冊。
據開卷信息技術研究公司的研究報告統計,2011年全國共出版科普新書750種,比上年的614種增加136種(少兒科普未統計在內)。這與全年20萬種新書相比,科普圖書的零售市場份額多年來只維持在0.4%左右。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