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郭紅松
《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這本由某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近日屢屢被媒體提及。40多名在校研究生被出版社“聚攏”在一起,拼湊出了這本圖書:書中,10余處化石名稱出現錯誤,比如“魚類化石成了甲殼動物化石,動物頭骨化石成了礦物質”,插圖錯誤也比比皆是。這類內容缺乏科學性,甚至謬誤百出的科普圖書,目前在市場上并非特例。作為傳播科普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和工具,科普出版物出現這種嚴重的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2月22日,由本報和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第20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來自新聞出版管理機構、科普作家協會、出版社、出版物銷售商、媒體界的近百名代表,就守住科普出版的“生命線”——科學性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眾多人士呼吁:我國部分科普圖書質量低下的現狀亟待改變。
現狀:原創科普圖書質量堪憂、市場萎縮
“你到圖書城看一看,就會發現書架上的科普圖書,雖然書名不同,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著名科普作家郭曰方指出,現在我國科普圖書市場真正原創性、創新性的科普作品非常少,從內容到選題上重復、陳舊,形式單一,真正受讀者歡迎的科普著作或影視作品很少。另外,我國科普作品大多僅限于傳播科學知識,涉及科學精神、科技價值觀、科研道德、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著作太少。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說:“科學性是科普出版的生命線,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容動搖、不容馬虎。如果不能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就是對科學的歪曲,對公眾的誤導,是精神的毒藥。好的科普作品應該多關注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真正的迷人之處、真正的故事是在過程。在過程里能夠看到智慧火花的迸發,能看到科學家的艱辛,這對青少年學生來講,恰恰是最有吸引力、最有感召力的東西。”
“科學知識的傳播普及要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真正產生深刻廣泛影響的科普作品是那些體現對人的關懷,對人的生活甚至人的命運關懷的優秀作品。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家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影響了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當時的青年學生們,在陳景潤追求科學精神的鼓舞下,在食堂排隊買飯背單詞,晚上點燈熬油讀書成為那個時期的一種時尚。之所以能夠出現這樣的作品,是與作者深厚、濃郁的人文情懷精神分不開的。”本報副總編輯方正輝表示。
科普圖書質量差導致了市場萎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介紹,“據調查,美國等發達國家16%的人每年買一本科普書,我國這一比例連1%都不到。”據悉,目前我國涉足科普圖書的出版社至少在100家以上,但通過科普圖書出版、產生較好經濟效益的出版社卻十分罕見。除極少數暢銷書外,科普圖書的印數大都在3000冊至5000冊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國外引進的科普書大多暢銷。以霍金的《時間簡史》為例,該書自1988年問世以來,被譯成30多種語言,全球銷售超過千萬冊。
據開卷信息技術研究公司的研究報告統計,2011年全國共出版科普新書750種,比上年的614種增加136種(少兒科普未統計在內)。這與全年20萬種新書相比,科普圖書的零售市場份額多年來只維持在0.4%左右。
癥結:專業創作人才缺失
“要保證科普作品的質量,必須重視專業創作人才隊伍的建設。” 科普出版社副社長、總編顏實指出,出版社要重視對作者的把關。現在科普圖書出現問題,是因為有些出版社請社會上沒有科普資質的人來做這方面的工作。很多原創科普作品就像劇本似的,一集一集包下去,最后都是包給一些在校研究生做。很多研究生不一定對科普有興趣,而且也缺乏專業訓練。有時往往是從一些資料里,甚至從網上找一些內容。這種“剪刀加漿糊”出科普書的方式,跟科普創作本來的意義完全背道而馳。
“現在社會上涌動著一種隱形的‘科學無用論’,一些年輕人連科學家都不想當,更不用說做科普工作。”劉嘉麒說,科普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按道理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從事科普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工作壓力和科研壓力,科技工作者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科普工作。國家盡管有《科普法》,但沒有具體的措施能鼓勵科學工作者從事科普工作,一些年輕的科學家做科普工作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我現在70多歲了,沒人考核我,只是憑良心在做科普工作。”
“中國需要一些大家出來做科普工作。”中國科普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石順科介紹,“100多年以前,美國的科學報道也常出問題,歪曲的報道、扭曲的報道、別有用心的報道非常多,后來科學家站了出來,成立了專業組織和團體,專門在公開的刊物上批駁或者糾正科普謬誤。一直到現在,美國還有一個探索中心,對非科學的東西進行揭露和反駁,包括一些科普大家,像貝爾,專門給公眾釋疑解惑。”
石順科表示,我國科普事業發展這么多年,中國科協現在也提供資金和定向支持,支持作者、支持創作團隊進行科普創作,但獎項設得不夠,引導不夠強,導致有一個老問題:創作隊伍比較嫩,沒有大牌科普作家,難以呈現特別好的作品給讀者。另外,他認為,國內推薦優秀科普圖書和向公眾宣傳的力度較弱,與國外宣傳促銷費用要占初版印數總碼洋的8%-15%的投入相比,我們一般只有不到1%的科普圖書宣傳促銷費用。
對策:加強監管,鼓勵原創
如何提高科普出版物的質量?
王春法認為,“出版管理機構需要加強監管,起到引導社會、引導市場的作用。”
“在出版質量方面,新聞出版總署有質量監測的管理規定,每年都在抽檢,抽檢出問題就按規定處罰。”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長馬永強表示,以后將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引導支持優秀科普圖書的出版。
郭曰方建議,對那些在科技報道上有突出貢獻的編審人員、記者或者是科普作家應當給予重獎;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活動或者科普創作的成績,應當納入研究院所考核評估的體系當中,將是否從事科普工作,作為評定職稱、職務晉升的條件;在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可以考慮設立科普專業;把對科普教育的投入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
劉嘉麒補充說,科普出版物的質量一是取決于內容,其次是形式。在內容上,需要有好的政策,引導年輕科學家從事原創科普作品的創作;另外,形式上也要創新,現在從事科普工作不能光是出版書籍。現在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科普創作還得與時俱進,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發展影視、動漫等新的傳播形式。
?
閱讀此文的網友還看了:
人員和經費顯著增發展仍不均 我國科普的多與少
劣質科普書危害青少年 碩士爆料“劣質”科普圖書
40名碩士寫科普書化名1人 書籍錯誤百出
“氣象科普教育讀本”有望將走進全國中小學課堂
中外科普人員合作實驗秀進廣州小學課堂
科學家來海南“送”科普 內容廣泛受益學生達1.5萬
海口幼兒階段將開展科普教育 明年1月起正式施行
?
?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