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青春的支撐
我的青春,和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匯集一起,構成了一段共和國顛簸的斷代史。這段斷代史,連接著一場幾乎把共和國帶向崩潰邊緣的“文化大革命”,便使得我們一代的青春是那么的特殊而絕無僅有。當年,隨54萬知青一起先后浩浩蕩蕩地開進北大荒的情景,恍然如夢。我們無權遺忘這樣的歷史。
記得幾年前我重返北大荒,在寫一本《黑白記憶——我的青春回憶錄》的時候,忽然發現,當青春遠逝的時候,能夠重新走回青春,觸動青春,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真正重新走回和觸動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真實的青春,需要毫不遮掩的回憶和審視,而這需要勇氣。我們的回憶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容易成為一把篩子,篩掉一些被時光遺忘掉的,或不愿意再看到的,而這一切可能恰恰是最需要我們垂下頭來審視的地方。當我越來越走進北大荒的這片土地,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內心和青春的內核的時候,我發現,記憶原是這樣的沉重。記憶可以是和過去相會的一種形式,記憶也可以是面對今日思索的一粒種子。
在北大荒看到,依然生存在那里如今已是一臉木刻般皺紋的老農和老知青,他們像鏡子一般照見我自己。在浩瀚而強悍的歷史面前,個人是極其渺小的;在他們的面前,我只是一個過客。我早早離開了北大荒,而他們卻一直留在那里。我愈發地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真的是復雜得很,有時似乎充滿悖論。我們常常容易顧影自憐,常常容易狗永遠咬不著自己的尾巴一般莫衷一是。我們既失去了許多,卻也得到了許多。可以說,我們幾乎失去了整個的青春,但我一直堅信,來自北大荒這塊土地上培育的真摯愛情,和來自北大荒這里鄉親培養我們的人民立場,應該是我北大荒歲月里最大的收獲,沒有了這樣的兩點,或者我們拋棄了這樣的兩點,我的青春才真的是蹉跎而沒有絲毫可以回憶的一片空白。
有時候,我會想起那些一輩子在北大荒生活的老知青和老農,荒草一樣,春來春去,歲歲枯榮,然后,生老病死,被人無情地遺忘。但是,就是這些人的存在,讓我的青春有了參照物,有了直立起來的支撐,有了能夠存活的背景。如果沒有了他們,我還會再回北大荒去嗎?是的,不會了,我相信,我不會回去了。沒了他們,我煙花般一閃即逝的那么短促無奈的青春,便也真的一無所有。(肖復興(作家))(本報記者付小悅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