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不唱響青春之歌
32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望青春,雖不如佳釀久而彌醇,卻也似剛采摘的鮮果——清新、明媚。此時的回憶,雖沒有歲月的滄桑,也恰似一張張斑斕的剪影,紀念心靈所經歷的懵懂、激揚、沉淀和勃發。
17歲一個人背著包踏進清華園,和西門的大石獅子擦肩而過,忽而期盼——我和這座園子的緣分會很深吧。二校門、工字廳、學堂……熟悉于書本、新鮮于耳目的地方,都讓我迫不及待地去走近、觸摸,也曾漫步靜夜的荷塘,想體驗朱自清的月色。可我很快發現,蔓藤纏繞的老圖書館里被磨得烏亮的舊桌椅,才是我們停留最多的地方。
青春里有情緒的激昂。共和國50歲生日,我在方陣中和同學們一起揮舞紅旗,歡呼著走過天安門廣場,一種青春特有的興奮燃燒著每一個細胞,第一次感覺和祖國的心臟貼得那么近,那一年我18歲。
青春里亦有永不停歇的逐夢理想。憧憬著楊振寧先生提到的“越過人類知識疆界,第一個發現未知規律時的欣喜、震撼和敬畏”,也思索著林家翹先生的“數學要從工程中來”,19歲時我決定追尋一個“亦工亦理、教研并重”的未來。
20歲時選擇跨專業深造,至今仍然感激自己這個零基礎的學生被恩師曹志剛教授和電子系的老師們收留,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后的一天,曹老師笑著對我說:“去香港科大聯合培養吧,我幫你爭取了全額獎學金。”又是一大步,到了千里之外。香港科大通信學科一流,我總擔心做不好影響清華聲譽,兩年中絲毫不敢懈怠。最喜歡靠在圖書館窗旁,面對蔚藍沉靜的大海,探索協同通信的奧秘,享受在工程中雕琢數學框架的快樂。香港科大如一塊時光的琥珀,封存著我一段青春的記憶,每每回顧,能憶起撲面而來海風追逐著擠上山坡、穿過賽馬會大堂后熟悉的味道。
畢業,又一個青春的十字路口,我深信“扎根中國、胸懷世界”是我們這代人最好的選擇。當博士帽的吊穗被陳希老師撥到另一邊后,我又到清華電子系報到了,這次的身份是教師。27歲盛夏,我帶著七名中美大學生赴貴州黎平侗寨支教,實踐教育服務社會的理想。29歲時,我赴英游學三月,國內學術水平的提升使我有幸應邀赴十余所大學交流成果。在劍橋,做完報告直奔牛頓的蘋果樹,遙想被砸中的感覺;在康河,懷想徐志摩的詩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青春的夢想,想實現需只爭朝夕。
一路走來,水木清華,教我育我;師長無私,導我助我;家人朋友,養我愛我。抬頭遠眺西山,思緒閃過,讓我陶醉于青春所處的時代。2011年,吳邦國同志視察時曾對我們說:“現在是發展最好的一個時期”。這個美好的時期,怎能不唱響勃發的青春之歌!(陳巍(清華大學“80后”教授、博導))(本報記者豐捷約稿)
?
?
?
?
相關鏈接:
調查:“五四”青年節到了,年輕人在想什么?
團省委省青聯追授丘航亮海南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五四”瓊崖人物:郭欽光 王文明 楊善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