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英國教育部門高調宣布,他們要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順利,60名上海教師將在今年秋季給英國同行上課。" />
3月12日,英國教育部門高調宣布,他們要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順利,60名上海教師將在今年秋季給英國同行上課。
就在上個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帶著訪問團到中國的中小學課堂里瞧了瞧。他們急切地尋找中國學生學好數學的“成功秘訣”。
去年底,在“國際學生能力與評量計劃”(PTSA)測試中,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排名第一,而英國學生則沒有進入前20名。
這一次,以驕傲著稱的英國教育界精英人士們來中國后,變得像一群謙虛的小學生。在眾多媒體報道中,“訪問團”更多地被換成另一種描述——“取經團”。而英國人走后沒兩天,一個來自南非的“取經團”,也來到上海。
外國人紛紛來中國課堂“取經”,引發了國內不小的震動。一場混雜著各種情緒的爭論,在輿論空間里激烈地展開。
一種占據輿論一角的聲音是,一向被罵得灰頭土臉的的中國基礎教育,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外國同行虛心求教的姿態,讓不少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中國的基礎教育遠非先前國人們所認為的那般一無是處,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們學習”。
另一些人,卻朝著這股剛剛滋生的喜悅潑起了冷水。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評論人士熊丙奇認為,“國內不乏希望通過外來和尚的肯定為中國基礎教育‘正名’的聲音,但中國基礎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
接踵而至的外國“取經團”,令不少國人振奮的同時,也讓一些人感到困惑
這次,英國教育大臣走進中國課堂,有些像劉姥姥闖進了大觀園,開了一回眼界。
特魯斯難以想象,中國上海的小學生能熟練運用九九乘法表,輕松玩起一種名叫“速算24點”的游戲。
令她稱奇的還有,這里的中學生一堂課就能學會“有理數的除法運算規律”。這不得不讓特魯斯懷疑,“這些知識點,學生以前是否學過?”
特魯斯率領的考察團,一天之內考察了上海三所中小學,這其中包括拿過8塊國際數學競賽金牌的上海中學。沒有過多停頓,這一行人第二天又輾轉至武漢。
歸國后的特魯斯很快就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上發表文章——《英國需要中國的一堂數學課》,談論她在中國的收獲。這位英國教育大臣不掩飾地稱贊,無論是上海,還是其眼中“遠離沿海發達地區的湖北省”,在數學方面表現都是“卓越”的。
在誕生牛頓等諸多科學巨匠的英國,不少教育界人士正為國民的數學能力感到擔憂。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國家數學能力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英國成年人數學不好導致英國政府每年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200億英鎊。也有英國報紙提到,英國女孩的數學能力越來越差,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能會影響民族發展。
在中國,特魯斯執著地追問“中國學生為什么能學好數學?”、“中國的孩子為什么喜歡學數學”等問題。從外國同行虛心求教的姿態中,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收獲了不少信心。華東師范大學一位專注基礎教育的研究員對媒體表示,“中國的基礎教育遠非先前國人所認為的那般一無是處,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們學習”。
英國教育部官員掌握的統計數據顯示:低于16歲的學生群體中,上海孩子的數學能力比英國孩子平均領先3年;即便是上海表現最差的孩子,數學能力也領先英國最優秀的學生1年。去年年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與評量計劃”測試中,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位居榜首,將英國孩子“甩出幾條街”。
那些被“取經”的學校,大多在校園網站上掛著英國教育大臣來訪的新聞,有的還將一組圖片放在醒目位置滾動播放。無論是上海和武漢,當地教育部門都派出“豪華陣容”向英國同行們“面授機宜”。
一種欣慰和喜悅交雜的情緒,隨著新聞報道的不斷延伸,在更大的社會空間里傳遞著。英國教育大臣來上海“取經”的新聞,自然是當地的重磅教育新聞,其中一家上海都市報在報道里說,“上海基礎教育世界第一的名聲讓‘粉絲量’大增,引得不少教育強國前來‘點贊’! ”
不過,接踵而至的外國“取經團”也讓一些人感到困惑。這些困惑的人里,包括活躍于教育評論界的熊丙奇。
令他不解的是,“近年來出國留學越來越熱,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齡留學,也呈井噴之勢,現在倒好,英國教育大臣到我們這里取經來了,那英國高中的優勢在哪里,不是吹出來的吧?”
一年前,武漢水果湖第二小學一班五年級的學生,感受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英國數學課。來自英國的數學教師,帶著中國小學生,認識英國錢幣,用鉛筆和白紙拓硬幣,還模擬購物。課堂上一片歡樂,小學生們玩得很開心。一個女生說,這堂課真令人回味,但她坦言:“認識錢幣的內容我們一年級已學過了,英國的數學課好簡單!”
說起這種內容“膚淺”和有趣的反差,武漢水果湖第二小學校長羅漢萍也流露出困惑。她說,在國際上,中國的基礎教育以學得深、難著稱,不少在國內表現一般的孩子,去國外讀書幾乎都被視為天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知是喜是憂”。
“在學習中國杰出數學教學的同時,也要批判其教學方法,不可全盤模仿”
當特魯斯結束中國之行后,她試圖打破一種傳言:中國學生長時間待在學校里。因為她看到——“實際上,他們的教學時長跟我們差不多”。
這位英國教育大臣在中國的見聞可能是事實,但在她還不曾觀察到的地方,存在著另一些現象。
武漢人陸明的兒子——一個普通的小學生,花費在數學上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包括校內課時和家庭作業時間,還有年復一年地參加數學“培優班”的童年時光。
當英國人為中國小學生會算除法而嘖嘖稱奇時,不少孩子已經挑戰過復雜的奧數題了。一個北大畢業的女生說,她輔導上小學的表弟數學題已感困難,“不少題很抽象,還要畫圖”。
在特魯斯組團赴東方“取經”之前,一場有關中國教育的激烈交鋒,曾在兩個中學生之間展開。英國《衛報》在去年底刊登了一篇題為《上海學校的真相:它們真是糟糕極了》。作者是一個“在上海高中呆了兩年”的瑞典交換生,她對中國教育開足批判的火力,“上海的PISA排第一,這要歸結于他們對應試的重視”。她把中國教育體制的成果,總結為“培養了百萬應試專家”。
這個瑞典學生還評論:“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它像中世紀一樣。”她甚至形容“上海的教育就像祖母口中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高中生活一樣”。
這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在網絡上傳播后,掀起輿論不小的波瀾,直接引來一個北京景山學校學生的駁文。這個中國學生回擊了瑞典的同齡人,認為那篇文章觀點極端,充斥對中國教育的偏見。不過,他也承認“中國的教育體制并不完美”。
一位湖北重點中學的校長不回避——“目前包括數學教育在內的基礎教育,并沒有跳開應試的模式”。在安徽遠近聞名的神話中學——毛坦廠中學,公開的成功秘訣是“一年做夠別人三年才做完的試卷”。一位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多年后沒有走出做題的恐懼,“經常夢到眼前是一沓沓試卷,大片的空白等著我去填滿”。
作為奧數培訓市場的既得利益者,武漢一家數學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楊石,卻對他賴以生存的教育土壤,持有懷疑的態度:“這是一種模仿式教育,就像在工廠里做成相同的產品。”
陸明的兒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加入奧數培訓大軍。從此,他擁有做不完的奧數題,以及每周一次的輔導課。這個10多歲的男孩曾跟父母“抗爭”過,但以犧牲更多的娛樂時間作為代價。
在英國,一篇登載在《泰晤士報》的評論,試圖提醒英國教育部門:在學習中國杰出數學教學的同時,也要批判其教學方法,不可全盤模仿。
“中國式重視”難以被復制
在上海,特魯斯從中國同行那里聽來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特魯斯很喜歡這句話,并恰當地運用在她那篇《英國需要中國的一堂數學課》中。
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多年,至今仍能找到認同的市場。只不過,在陸明心里,對這句老話有著更為現實的理解——“數理化對孩子的升學至關重要”。這幾乎已成為中國的常識,連遠在英國的特魯斯都知道,“對大部分高校來說,數學是基本的入學要求”。
而邁入大學的門檻之前,不少中國家庭從孩子的兒童時期,就開始為他們鋪路。在這條路上,他們選擇多拿一塊墊腳石——奧數。
3月10日,陸明帶著兒子參加“新希望杯”全國數學大賽。當天,有3000多名武漢小學生和陸明兒子一起參加考試。短短一個月內,武漢市至少有10場小學數學比賽。
陸明覺得自己算是很心疼兒子了,因為“有的孩子一個月要跑六七個場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杯賽”。
一些武漢家長說,周圍孩子參加“培優班”的比例,“大概有七八成”。而楊石則說,“武漢明星小學的學生參加奧數輔導,幾乎是百分之百”。
北京高校教師楊釙在兒子上奧數班之前,特意以全家人的名義給兒子寫了一封信。這個教育學博士在信里說,“為什么要上奧數呢?可能有這么幾個理由,有些冠冕堂皇,有些則未必那么充分”,但不管理由如何,她仍然選擇隨大流,讓孩子學奧數。
不少家庭義無反顧地奔向奧數,他們大多給出的跟教育本身沾邊兒的理由是“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更充分的理由則是“為了孩子升學”。
在武漢,奧數比賽雖然火爆,卻又顯得很低調。在教育部門禁止公辦學校辦奧賽之后,大大小小的奧數考場“藏”在培訓機構里。楊石的培訓機構也是考場之一,他透露:“不少中學招生還是要看數學比賽的成績。”
特魯斯在中國考察的那幾天,經常跟中國媒體感嘆,“我要把中國人對數學的重視帶回去”。她在文章中更是流露出對這種“中國式重視”的推崇——“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中國人對數學這門課的重視以及中國孩子都想學好數學的堅定信念”。
但有人擔憂,這種“信念”難以被外國“復制”。“外國人會有中國人那種現實驅動力嗎?就說中國家長這種近乎畸形的熱情,他們會為了孩子學奧數,放棄每個周末,甚至犧牲自己的生活。外國人能做到嗎?”身處火熱奧數培訓市場的楊石,似乎對這個社會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
英國教育大臣來中國“取經”的消息,在武漢市民中間也引起一些轟動。一個周日的晚上,一個武漢小學奧數QQ群里討論起“中國經驗在漂洋過海之后,是否會水土不服?”有人則為英國的計劃流露出擔憂:“反復枯燥的講解和練習,外國人不愿意做!”但這個與外國相關的話題,隨之被眼下更熱門的“希望杯答案公布”成功轉移。
?
?
?
相關鏈接:
武漢“洋學生”比拼漢語文字功夫 舞筆桿子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