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期刊靠收版面費“斂財”
新華社記者2012年在陜西、河南、湖北等地采訪時發現,部分學術類期刊按照版面數量收取作者費用問題比較突出。
“一個版2300字,收取1000元,論文要求至少2個版。”《新聞愛好者》編輯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期刊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半月刊。同樣,由陜西日報社主管主辦的新聞類核心期刊《新聞知識》也收取高額“版面費”。編輯部工作人員說,論文字數不同,版面費金額不同,一般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
記者了解到,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又不損害“正刊”的權威性,部分學術類期刊采用“一號多刊”和“增刊”的方式收費。
這種現象在《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編張應強看來已是見怪不怪。他說,許多核心期刊爭相出版“增刊”與“會刊”,大多數是縮小字號,增加厚度,有的頁碼增加了一倍或幾倍,目的就是謀求經濟利益。
一些高校的正式期刊為了斂財而濫出增刊甚至假刊,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的文章得以發表,并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進入學術資源庫中。這不僅浪費了出版資源,還助長了學術腐敗。
2005年,教育部通報批評了東北師范大學主辦的《現代中小學教育》等期刊,稱這些高校主辦的期刊,受經濟利益驅使,出現了一些違反出版管理規定的問題,如濫出增刊、一號多刊等現象,以此作為創收手段,牟取錢財,“嚴重損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破壞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此外,一些已經停刊的的高校期刊,為了斂財依然出版。記者去年發現,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早已與北方交通大學(2003年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合并,但《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
高校教師楊新準備參評副教授時,原本希望用自己最好的學術成果去沖擊,而他等來的卻是索取費用的電話。“一篇五六千字的論文,要四五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簡直是一種侮辱!看看現在的所謂學術期刊,一個月一期,厚厚的一本,這哪是學術,明明是花錢買垃圾!”楊新憤憤地說,“發表論文,一些期刊認‘人’,認‘錢’,就是不認‘文’!這已不是什么潛規則,差不多就是明規則。”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農田里西瓜越種越多,但允許賣瓜的人就那么幾個。而衡量標準不是瓜甜不甜,而是瓜有沒有賣出去,當中自然會出現種種亂象,可能好瓜爛在地里,不熟的倒賣了。”某學刊副總編輯沈飛形象地說。
假期刊“高仿”行詐騙
南通市民徐先生去年4月在網上聯系了一家名為“專業代理轉發論文”的網站,該網站聲稱可以代理、轉發、代筆各種論文。徐先生與該網站的客服人員聯系后,按照網上的指示說明繳納了2000元保證金,并將自己的論文提交給了該網站。對方許諾,該論文會在年底前發表。但是,等到所有錢都打過去后,卻再也登不上網站。
鄭州市某職業學校教師張女士也有類似遭遇。張女士花錢發表了論文后,卻發現刊登論文的雜志根本沒有經過新聞出版總署的批準,是個徹頭徹尾的“假家伙”。2012年5月,李龍也遭遇冒牌“中華全科醫師雜志”騙局,未能完成“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兩篇”的指標,耽誤了職稱晉升的機會。
記者以“論文發表”或“代發論文”為關鍵詞在網絡上搜索,可以獲得4600萬條以上的搜索結果,其中許多網站就是由假期刊開設的。它們絕大多數只留下一個電子郵箱或郵政信箱,既沒有ICP備案,沒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也沒有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互聯網教育信息服務的批文。
記者發現,在各地“掃黃打非”辦公室近年來公布的典型案件中,以發表論文收取版面費為主要犯罪手段的也占了相當比例。
今年1月15日,北京市“掃黃打非”辦公室依據前期調查結果,取締了位于石景山區玉泉西街的假冒《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雜志社。經查,《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主管主辦單位為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位于石景山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雜志社涉嫌以假冒正規期刊刊名、刊號,出版、發行非法期刊。
去年12月17日,廣西公布了在非法報刊專項治理“秋風”行動中查封的一批非法報刊和網站。這批曝光的非法報刊內容涉及廣泛,其中不少假冒或偽造刊號出版,與正規期刊魚龍混雜。這次曝光的“文匯醫學傳媒網”,冒用期刊《廣西醫學》的封面、期刊簡介和投稿須知進行欺騙活動。該網謊稱可以幫作者在《廣西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借此收取費用。經調查發現,該網站沒有在國內登記備案,使用的也是國外的服務器。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查處中。
2010年,黑龍江省委黨校下屬的《理論探討》雜志被人假冒,“理論探討”網站做得非常逼真,從欄目設置到具體內容,看上去既正式又規范,頗具迷惑性。許多作者看到雜志在網站上征集稿件,就把論文發過去,并按通知要求交了版面費。
類似的網站還有很多。比如一家名為“中國現代教育核心期刊網”的網站宣稱自己出版三本雜志,分別是“中國科學教育、中國現代教育研究和中國教育導刊”,雜志“由中華現代教育研究學會主辦,國際財富(亞洲)研究院協辦,香港華文期刊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公開發行”。但經記者核查,這三本雜志都是假的,所謂的主辦方也沒有在民政部登記備案。
專門從事論文發表的“職業代理人”小張告訴記者,業內有許多造假騙人的手法。“有的是以正規刊物的“增刊”、“合訂本”名義出現,有的是用限于內部交流的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充當公開出版發行的雜志。”他說,“還有一種‘換芯術’,將正規雜志的部分內容替換成自己收集的論文,然后以原刊刊名、期號印刷。當然,在這些假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其實都是無效的。”
根治“金錢換版面”要斬斷現實“剛需”
假期刊能夠騙倒眾多知識分子,并非因為這一騙術有多么高明,更多的是因為被騙者心甘情愿,論文騙局成了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歸咎于“計劃學術”—即行政主導學術評估的體制。
在行政主導學術的背景下,工作成果的鑒定權在一定程度上交給了期刊,使得職稱評定多以“論文論英雄”,就連醫生、教師等實踐性頗強崗位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將量化考核引入學術評估,論文發表重數量、輕質量,這就催生了大量的學術垃圾和論文泡沫。
相對于論文發表的龐大需求,合法期刊版面顯得供不應求。僧多粥少,假期刊便泛濫成災。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在2010年估算: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而背有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這其中的巨大落差導致問題叢生,包括論文買賣,假刊、一號多刊等期刊亂象,學術不端和學術泡沫等。”沈陽告訴記者。
2012年,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在校內進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職稱評審體制的不合理:“現在聽說護士提高級職稱都需要寫多少篇論文?好象有點荒唐。”“護士發表論文與她們的本職工作有很大的關系嗎?護士打針、換藥這些工作做得好,服務病人和配合醫生好不就行了嗎?南丁格爾有論文嗎?護士提高級職稱要寫論文干什么?到底是論文多的護士好?還是對護理工作熟練、對病人好的護士好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學術期刊能夠靠版面費發大財,主要的原因還是變相的壟斷造成的壟斷高價,也就是審批部門人為地限制學術期刊的刊號,導致目前學術刊物太少,辦一個新的學術刊物太難,已有學術刊物變成事實上的壟斷造成的。如果審批部門能夠自由地放開學術刊物的辦刊規定,讓市場來進行自由競爭,不出幾年,那些專靠收版面費斂財的學術刊物馬上會被淘汰。”
對于假期刊的泛濫,行政部門的“嚴打”只能在短期內治標,要想根治這一弊病,一是要改革職稱評定體系,讓職稱和論文、職稱和待遇不再緊密掛鉤,讓專門的學術委員會主導職稱評定而不是由人事、勞動部門統一進行;二是要降低學術期刊的準入門檻,加大期刊數量的供應,讓學術期刊在市場中優勝劣汰,這也會倒逼職稱評定體系的改革。
“要從根本上減少學術造假,必須從制度改革層面考量,鏟除造假土壤。”有關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強學術期刊監管,改革職稱評定機制和專家評審制度,同時應探索建構多元學術評價體系,適當發揮民間學術機構的評價作用。
可以看出,和當今的不少社會問題類似,消除“計劃學術”需要行政部門的自我限權、放權,要有和既得利益進行切割的決心才行。(綜合新華網、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網、新京報、中新網、臺海網、浙江在線等相關報道)
論文發表現狀流程
發表論文需求者收到中介電郵(或找人托關系)
作者原創(或找槍手、抄襲)寫出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交費,多為幾百至數千元
論文發表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
論文發表正規流程
作者寫出原創論文
向省部級、國家級刊物或核心期刊投稿
刊物付給作者稿費
作者參加職稱評定
?
?
?
?
相關鏈接:
高校“問題論文”比例高或被撤銷學位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