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攸縣東山學校理科25班段考成績表。圖/易威寰提供
????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湖南高考改革次數并不少見,但最終命運各異。上一次影響最大的改革,當屬1991年“三南改革”。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湖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易威寰是這場改革的親歷者。“三南改革”進行兩年便被廢止,但它卻改變了當時一些考生的命運。
????今年,從國家到湖南,都提出了高考重大變革的前奏。這次變革,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在湖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學院教師辦公室,易威寰小心翼翼地從包里捧出一張泛黃的紙展示給記者。這是一張“1992年攸縣東山學校理科25班段考成績表”。
????1992年9月,易威寰和他的同學們來到攸縣東山學校理科補習班,開始他們人生的又一次高考補習。1991年,易威寰高中應屆畢業,這一年,湖南高考啟動“三南改革”模式,他落榜,然后補習,再度落榜。
????這張班級成績表上,易威寰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名第五。“當時老師估計我考個大學應該是沒問題的”,他凝視良久。這一刻,他似乎回到了18歲那年的高考時光。
????一夜之間,高考的模式變了
????1990年10月18日,《國家教委關于改革高考科目設置的通知》公布,三南改革啟動。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將過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組變為文史、理工、醫農和地礦四類,每類只考4門。
????1990年10月下旬的某日。已在攸縣一中高三理科136班學習了2個月的易威寰突然感覺到,“高考上榜”充滿了變數。
????這一天離高考只有不到9個月,攸縣一中突然宣布高三學生重新分班,理由是國家對湖南高考實行改革,過去的文理科兩組現在要變成“4×4”。
????1990年10月18日,《國家教委關于改革高考科目設置的通知》正式公布,對湖南、海南和云南提出“4×4”方案,目的是改變現行高考中考試科目偏多,而有些科目與學生入學后所學專業關系不大,但在決定考生能否入學時卻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弊端。
????很快大家明白了這場被稱為“三南改革”的試驗要干什么: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將過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組變為文史、理工、醫農和地礦四類,每類只考4門。文史考語文、外語、歷史和政治,理工考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醫農考數學、外語、生物、化學,地礦考語文、數學、外語和地理。
????很多同學開始歡呼,易威寰也是其中一個。文科出類拔萃而數理化較差的考生,可以不眨眼地選擇第一組文史類;而文科尤其是語文基礎較差而理科較好的學生,可以通過報考第三組醫農類實現大學夢。
????易威寰對物理課不感興趣,語文也勉為其難。沒想到這次居然可以不考語文和物理,他怎會不興奮——偏科的學生升學更加有望啊。他選擇就讀醫農班。
????136班成績排名靠前的譚志剛也選擇進了醫農班,而化學成績最好的劉祖宜選擇了理工班。
????易威寰和譚志剛在同一個班。當年136班班主任易曉峰回憶,如果高考模式按文科理科兩組不改,譚志剛考個重點本科似乎沒有太多疑問;而易威寰的成績處于25名前,只要不出意外,考大學是沒問題的。
????1991年8月份,高考放榜,138、139兩個醫農班僅有8人上線,包括兩個被錄取的體育特長生在內全部都是大專。“這跟當時估計一個班考上二三十人相差很大,公認可以考上重點大學的譚志剛也才勉強上線,讓人大跌眼鏡。”易威寰說。
????當年攸縣一中高三有6個班,每班有60人左右。易曉峰說,當時學校集中了全縣最優質的生源,高考升學率為40%左右,全校考上大學的人數應該在140人左右,“但當年醫農班考取的人數非常少,遠低于40%的升學率”。
????劉祖宜認為這次自己落榜很正常:理工組考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最強項的化學沒了,失敗是必然的。
????選擇進補習班復讀一年,來年再參加高考,是彼時落榜生的普遍選擇。易威寰和劉祖宜也不例外。當時國家政策在“禁止復讀”和“容許復讀”間搖擺,有的學校還是暗中辦起了復讀班。當年9月,他們再次來到一中的補習班備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