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教育的推進,僅從么龍村和夾寒箐鎮的教育實施方略看,依舊是以單一城市導向性的城市教育的簡單復制,學校教育與村落社會成為相互隔離的空間。這種與農村相脫離的農村教育成為高投入低產出的教育制度,最終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夠通過升學走出農村,而大量未能通過升學走出農村的學生,因缺乏鄉土文化情結,恐懼貧困,往往成為漂流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游民或城市邊緣人。
雖然當地的自然環境好,土地成分非常適宜于種植名貴藥材“三七”,投資回報可觀,但當地人苦于沒有資金和技術,只能向外來投資人以每年1500元一畝的價格出租土地。
一位鄉土文化研究者說,其實在經濟高度增長的社會,未開發的么龍村未嘗不是幸運兒,這里自然環境優美,苗族和壯族文化原生態保護較完好,民風淳樸。不過迫在眉睫的是對當地文化的保護,并從教育、生產技術和交通環境給予因地制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