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時間做終身難忘的事,我們的收獲遠遠大于付出。”這樣的話,在采訪復旦支教隊員時,幾乎隨時都會聽到,儼然是一代代支教團的“共識”。
西部支教的條件很艱苦,十多天不能洗澡,土豆是家常便飯,徒步20公里家訪,趕集時“搶購”白菜、雞蛋等“稀缺物資”,還有工作不順、想家而情緒低落的時候……但那種純凈天空下自在成長的快樂與“被人需要”的自豪感,更為強烈。
“當我站在黃土高原的三尺講臺上,每句話都有那么多孩子在聽、在相信,當我意識到每句話都可能影響別人一生的時候,那種被需要的感覺,讓我更加腳踏實地,也蕩滌了我身上的浮躁氣息。”2011年在寧夏西吉三合中學任教的第十二批支教隊隊長申宸這樣說。
在西吉,曾有一位當地婦女一眼就認出申宸是上海新來的研究生老師,理由是他“跟10年前在當地支教的上海學生氣質一模一樣”。這次偶遇,讓讀計算機軟件專業的申宸生出當教師的理想來:“如果10年了你還記得一個老師,足以說明這個老師給你產生多大的影響?!?/p>
“一年時間會過得很快,你們總是要回到學校的。但一旦確立起為民族、為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你們的西部支教就沒白來。”原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曾在致第六屆支教隊員的信中這樣寫道。
第一批支教團有團員5人,如今,復旦的西部支教已發展到了寧夏、貴州和新疆三個點,每批20人的規模。每年的西部支教隊員選拔,因為報名者踴躍,都要經過激烈PK;即使未去親身支教,支教服務也已成為復旦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一個項目。復旦邯鄲校區有6座教學樓,西部支教團則被稱為“七教”。
更多的影響還在延續。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復旦大學畢業生選擇赴西部、基層、國家重點單位就業。以2014屆畢業生為例,目前已有131人赴西部就業,比去年同期多了20%;畢業生參加各省市基層選調生、村官計劃報名人數超過300人;畢業生進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新興戰略產業和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畢業生數量超過60%,進入航空、航天、核工程、電子科技信息等重點引導單位人數同比上升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