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考加分項目“瘦身”來說,2014年無疑是備受關注的一年。據教育部(微博)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奧賽科技類加分、體育特長生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項目大幅減少;具有這三項加分資格的考生由往年的5萬人減至3萬人,減少40%,其他加分項目分值普遍由20分降至10分及以內。
中國青年報記者盤點2013、2014年的各省高考加分人數發現,據可公開查詢的信息,共有26個省(區市)對加分項目及分值進行了刪減。
其中,今年北京、天津、山西、浙江、安徽、廣東等多個省份加分人數減少,例如,北京市的加分人數從2013年的14779人下降到11822人。
一些學校獲得加分的人數也大幅減少,河南焦作一中2010年高考被曝有161名二級運動員加分,而焦作市上一年度共169名二級運動員學生。這些二級運動員的項目,都與無線電測向有關。
在這個項目被取消之后的今天,焦作一中2014年只有36人獲得二級運動員加分。
記者注意到,一些地區的高考加分項目雖然減少,但加分人數卻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揚。例如,遼寧從501人上升到992人(不包括少數民族加分),上海從1571人上升到2063人。
客觀而言,從全國范圍來看,高考加分人數的確呈普遍下降的態勢。盡管如此,遼寧、河南等地被披露出的國家二級運動員加分問題,仍然備受關注。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各省的加分公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公示加分名單,如吉林、河北均采取此類做法。另一類則是提供查詢服務,輸入地區、加分項目后可分次查詢。河南即采取這種做法。
記者檢索資料時還發現,在公示期滿之后,部分省份的公示資料已從網上撤下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等到招生季節結束之后撤下公示資料比較合適。他打了一個比方,自主招生的學生需經歷學校公示、對公示結果的舉報的處理、教育考試院及陽光高考公示平臺的公示、考錄等4個環節,“這是邏輯性問題,但現在,有些地方公示后就撤掉了”。
不過,相比較而言,一些地區的公示工作做得較好。北京市高考照顧對象、特殊招生類型名單公示提供了按地區、照顧類型兩種查詢方式,上海則在醒目位置標出2010~2014各年的公示專題。
“一方面,上海等地區的依法治教相對較好,是各個城市法制建設的差異;另一方面,這幾年,這些地區公民監督意識覺醒,對公平的強調力度增大了。”熊丙奇分析,這次一些被指出有加分問題的省份,公示信息的完整程度有待加強。
熊丙奇表示,如果高考加分項目本身合情合理,他并不認為加分的問題多么嚴重,“如果是為了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且能夠公開、公正、公平地執行,那就不是嚴重的問題。”
“要害的問題是項目本身存在黑箱操作、潛規則。”熊丙奇說,現在操作的時候有很多潛規則。
他認為,高考加分新政后仍出問題,原因在于權力格局沒有調整,減少加分項目之后,每個項目的操作還是由行政部門主導,高考改革的核心應該是推進政府放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從合理性的角度來說,加分與否不應由行政部門決定,這應該是一個專業的決策過程、專業的測試過程,“它有一定的規范,這個決定權應該在一個專業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依據高校的意愿,也就是說,高校想錄取哪方面學生,應該給高校一定的自主權。”(記者盧義杰 實習生 賈宸琰 馬婧 王海萍)
(中國青年報 盧義杰 賈宸琰 馬婧 王海萍)
?
?
相關鏈接
教育專家:高考加分泛濫根源在于與行政利益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