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36歲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畢業。2007年,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她進入海口市金盤實驗學校擔任數學教師,現任學校初中數學組組長,因其做事嚴謹、雷厲風行,學生們給她起了一個親切昵稱——“余哥”。

    統計稱近5年高考加分舞弊案件8成系體育加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07-21 09:21

      2014年度高考錄取工作已進入尾聲,但近日曝光的遼寧、河南兩省高考體育加分造假事件,將“高考加分政策”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了近五年媒體曝光的高考加分舞弊案件后發現,體育加分舞弊案占到八成。相關專家也指出,高考體育加分造假最為猖獗,“行政主導”因素是根源所在。

      為什么體育加分造假最猖獗?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2009年-2014年媒體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負面案件共有15起。而其中,12起涉及高考體育加分,占到80%。

      并且,此類“高考加分腐敗”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東中西部均有發生。

      其中四川省“獨占”兩起:分別為2010年中學生游泳錦標賽被疑“加分賣獎”事件,和2012年四川綿陽高價買賣國家二級運動員證事件。

      上述事件直接影響了該省此后的高考考生。2013年清華大學(微博)四川招生組微博明確表示,“不認”四川省高考體育加分,加分考生在開學后,都需進行資格復審。而對其他省市,則沒有這一程序。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發現,高考體育加分的政策規定由來已久。從1983年開始,國家就有政策規定對高中參加地區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單項前5名、或集體前3名的主力隊員,考分達到規定分數線的,可上提一個分數段投檔。1986年,國家教委又規定,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檔。

      這些政策的出臺,初衷在于選拔各方面均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但近年來頻出的體育加分造假丑聞,卻暴露了政策的一些漏洞。

      為什么體育加分造假最為猖獗?

      “這個很好理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因為像各種學科競賽的獲獎數量,是有限的。而體育方面的競賽,項目多,還有團體、個人等獎項,取得加分的空間大。2010年全國曾清理高考加分,目前體育是8+2的形式,但其實,依然有很多項目保留下來。”

      所謂“8+2”就是:8個全國統一規定認定項目(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游泳、武術、乒乓球、羽毛球)加兩個本省自選項目(網球、舉重)。

      山東莒縣高考輔導培訓辦公室副主任邴紹明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體育加分成為造假“重災區”,有四個方面原因:“第一,考生通過體育加分,在復查階段容易找到理由搪塞。第二,復查機制尚不健全。第三,各高中之間由于相互競爭,一定程度上也積極推動體育成績造假。第四,存在地方保護主義,高考成績也可以作為當地官員的一項政績。”

      “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現權錢交易”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近五年,媒體曝光的涉及高考加分負面案件,有三個較為突出的共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它們的申請資格與發放過程均未公開,給“暗箱操作”提供了極大空間。公眾只能從公示的名單中,獲知加分情況。

      比如,國家對二級運動員的審核有明確規定:二級運動員加分前,需要有關學校出具證明,并且在校內公示,還要向有關部門提交證書等,最后有關單位還需要復查。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熊丙奇認為,最大的制度性問題在于,“主要環節都是由行政部門來操作的”。“那么,誰來監督?像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本身就是某種‘利益共同體’,這種情況下,不是更容易出現權錢交易嗎?”

      他還認為,僅就體育加分公示這一項,很多地方部門也落實得“太不全面”。“國家規定:公示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測試成績等等很多項,但就今年被曝光的遼寧省的公示來看,僅僅公示了5項內容,連性別都沒有公示,也就缺乏對公示進行監督、追查的部門。”

      邴紹明也指出,高考體育加分信息在公示上存在“形式主義”問題,“沒有考慮到現實情況”。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在鄉鎮中學,公示文件發布在網上,但村鎮的上網人群是少數,看到的人就非常有限。”邴紹明還透露,也有的地方部門沒有把公示文件貼在顯眼的位置,導致公示“形同虛設”。

      體育高考加分舞弊的“窩案”和“優等生現象”

      近五年高考體育加分負面案件的第二個特點,是此類加分舞弊的“窩案”現象。

      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在曝光案例中,涉案人數為兩位數的有11起。例如2010年廈門馬拉松比賽,就出現了群體舞弊現象,只為獲得高考加分。

      其中,有5起大規模集中于高中學校。例如,2014年河南省高考享受體育二級運動員以上政策加分的有738人,漯河高級中學居然有74人,占了河南全省此項加分總人數將近10%的比例。

      第三個特點是,此類加分舞弊事件中,當事人里的“優等生”頻現。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相關負面事件的當事人情況發現,高考體育加分舞弊并不是成績“拖后腿”的學生的專利,其中不乏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

      比如據《京華時報》報道,2014年,遼寧省本溪中學共獲得87個體育加分名額,其中來自該校“奧甲班”的學生有22名。據《法制晚報》報道,2011年,鄂爾多斯高考狀元體育造假加分。2010年本報曾報道,河南焦作一中5名北大錄取學生中,有4名都是體育加分生。

      這些足以高分上榜的學生,為什么還要參與加分造假呢?

      熊丙奇認為,這反映的正是“地方利益”和“政績工程”問題。“有更多的學生進入名校,比如清華、北大,就都成了當地的政績工程。”

      針對近期遼寧、河南高考體優生造假一事,教育部(微博)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造假一事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但是遼寧省相關部門已經表態,稱涉案學生如放棄加分,即可正常錄取。

      專家認為,由于加分造假的性質與高考考試作弊類似,對學生最嚴厲的處罰應是取消其高考成績或者入學資格。而追責,也不應僅止于學生和校方。

      “什么叫‘零容忍’?‘零容忍’應該先去追究遼寧省各級教育部門的責任,目前的調查方式是錯誤的。高考體育加分舞弊屢禁不止,其實主要是行政主導的結果。”熊丙奇最后說。(記者莊慶鴻 實習生 高培蕾 單鵬)

    ?

    ?

    ?

    相關鏈接

    高考加分“丑聞”頻發 取消還是規范引爭議
    高考加分復核,程序要嚴密設計
    高考加分造假追蹤 遼寧河南調查結果仍未公布
    中高考加分機制應不應該拋棄

    ?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 [編輯:馮丹霞] 
    ?

    網友回帖

    海口秀英區將新增3所學校 今年底完成項目前期工作
    今年海口中小學新生入戶調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職(專科)批平行志愿投檔分數線出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18屆音樂表演班的11名大學生用17種語言翻唱的歌曲《帶你去旅行》。
      對于高三的同學們來說,距離2018年高考僅剩1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