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縣、逐校核實留守兒童人數、所在年級、父母及監護人以及學習生活狀況等基本情況,切實做到縣不漏校、校不漏人。”6月14日,一份關于“加強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緊急通知”從甘肅省教育廳發出。此舉是針對貴州畢節4名兒童服農藥中毒死亡事件而采取的緊急措施,并要求以此為契機把對“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的排查、解憂、報告、監督等制度建立健全起來”。
“現在究竟有多少農村留守兒童?又有多少留守兒童已經失去父母和學校的監護?”有關人士坦言,具體的數字此前并無準確統計,而農村“空殼學校”的驚人數量,卻可以從另一個側面折射留守兒童“留守之難”。
據統計,目前全省1人學校有219所,5人以下學校1800余所,10人以下學校3700余所,百人以下學校7890余所。省教育廳希望通過撤點并校等方式統籌城鄉基礎教育,這在一些教育專家和教師中引發了另一種擔憂。
“撤點并校不能‘一刀切’。”蘭州理工大學杜永峰教授認為,在部分貧困農村,孩子上學本來就要走很遠的路,如果再撤并,可能會有更多的孩子面臨失學。再者,撤并后的寄宿學校,低年級學生生活不能自理,上下學途中的安全、原有校舍如何利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杜永峰分析說,在上世紀90年代,“普九”進入攻堅階段,中國大多數農村迎來建校潮。但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民工大量進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源銳減令各方始料不及,沒能及時拿出解決之策。
“表面上看,農村孩子跟隨父母進城后會造成城市學校‘大額班’,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在城市留不住,只能回鄉‘守空殼’。”有關人士分析說,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且許多農民工就業不穩定,難以照顧孩子,讓孩子留守農村成為許多農民工家庭無奈的選擇。
“在實施撤點并校的過程中,只要學生和家長有需求,就一定保留。”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曾做出過上述表示,但如此承諾在一些教育專家看來也并非終極之策。西北師范大學李紅教授認為,按照部分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保留部分“空殼學校”,是對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需要教師的奉獻精神來支撐,對教師是不公平的;對于學生來說,“空殼學校”會給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溝通帶來不利影響,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有關專家指出,“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底線是有人監護不受傷害,目標是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根本的解決之路是,深刻汲取‘畢節事件’的教訓,盡快拿出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系統解決之策。”
?
相關鏈接:
海口加強留守兒童管理及關愛工作 留守兒童需教師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