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3/19/c7f7b1c173c169bb8fa9ca7e1fd3d4b9.jpg)
?
瓊劇很富有地方特色,是眾多戲曲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藝術之花,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熱土里,在海韻椰風的熏陶下,茁壯成長,鮮艷奪目,芬芳四溢,聞名遐邇。
瓊劇是海南的主要劇各,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源于江西戈陽腔,明中時經閩南、潮汕傳入海南島,后吸收當地民間小調而形成。瓊劇從產生、發展到今天已有36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了"閩南雜劇"逐漸地方化,交錯使用海南鄉音,吸收民間小調,歌舞八音、道壇樂曲的不斷變化。
瓊劇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包括傳統的文劇、武戲、文明戲等,先后創造出的行當有正旦、正生、貼生、貼旦、武生、武旦、丑角等,各行當都有各自的傳統表演藝術和不同的臉譜不同唱腔,文武大班行當比較齊全。唱腔也非常豐富,達30多種,喜怒哀樂均能表達盡致,同一個唱腔,各個行當唱法又有所不同。它富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劇本、表演、音樂、舞臺設計等,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充分反映了海南人民的藝術才能和智慧,能集中表現海南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
瓊劇是海南廣大群眾和瓊籍華人、華僑、華裔喜聞樂見的流行藝術,它扎根民間,富有活力,深受人民的熱愛。瓊劇還流行于海南全省,以及廣東的雷州半島、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被譽為"南海紅珊瑚"。
建國以來,瓊戲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經過廣大瓊劇藝術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開拓創新,推陳出新,使瓊劇在全國360多個地方劇各中的排序從第87位躍居第18位,全島有瓊劇表演團體15個,演職員2000多人,海口和大部分縣市都有了瓊劇團,那些經過刻苦磨練走紅了的名演員如林道修、陳華、陳育明、王英蓉、紅梅等,在各地婦孺皆知。瓊劇除了經常在海南各地演出外,還多次組團上北京演出,如1957年,海南瓊劇院上京演出《張文秀》、《賣胭脂》、《狗銜金釵》等劇目,由于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地方色彩,演出后在首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國劇協主席田漢同志寫詩稱贊:"鳳梅垂老又紅梅,舞妙歌清幾俊材。文秀不堪入盜盞,茂芳偏遇狗銜釵。方言土語生珠玉,古調新聲入剪栽。老輩耕耘新輩繼,海南應有百花開。"
1960年和1975年,瓊劇又兩次上京,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的代表和首都觀眾演出了傳統戲目《紅葉題詩》和現代戲《紅色娘子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優秀的瓊戲節目被拍成電影、電視。
160多年來,瓊劇一直在南洋傳播,飄香異域,馬來西亞非拉13個州中,凡較大的瓊州會館都有瓊戲組織,經常演出瓊劇。如雪蘭莪瓊州會館的瓊聯劇社還巡回義演,為馬來西亞瓊州會館聯合會籌募大學獎學基金。新加坡瓊州會館的有瓊南劇社、瓊聯聲劇社、瓊聯友劇社等瓊劇組織,泰國繁華瓊劇團、南藝瓊劇團、二南瓊劇團也經常演出瓊戲,使這朵瓊島藝術之花在南洋各地常開不謝,久演不衰。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為傳播革命火種和宣傳抗日,在南洋各地紛紛成立瓊劇社團,演出了著名戲目《大義滅親》、《滅種婚姻》、《蔡鍔出京》這些新編的劇本,內容進步,鋒藝畢露,無情揭露賣國賊可恥行徑。在抗日時期,星洲的"南星瓊劇團"由一群愛國的熱血青年組成,他們新演出的劇目富有愛國精神,鼓勵華僑起來支援祖國抗日。如《還我河山》、《鴨綠江上》、《盧州兩婦人》等。
從八十年代以來,瓊劇在東南亞國家演出頻繁,1982年,中國瓊劇團應邀訪問新加坡和到泰國義演,轟動了獅城和曼谷,瓊劇團一行61人,10月15日抵達新加坡在國家劇場進行9場商業性演出與文化交流行動。10月18日晚演出《七品芝麻官》,獲得巨大成功,觀眾爆滿。第二天《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報道演出盛況,在新加坡的演出場場爆滿,觀眾達3萬多人次。1985年2月中國海口瓊劇團赴泰國演出,1986年黃培茂先生率領瓊聯聲劇團來海南聯歡,同萬寧縣瓊劇團結為姐妹劇團。1988年7月,國家劇場信托局在瓊州青年會的合作下,邀請海南瓊劇學校教師莫愛花、黃良冬到新加坡瓊劇藝術研究班授課。1989年10月,由海南藝術學校師生組成海南省青年瓊劇團赴新加坡演出。
近年來,海南多次組團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名揚海外、聞名遐邇。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新華網瓊劇頻道 ] [作者:] [編輯: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