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秀(中)和丈夫張祖明(右一)與村干部商談蓋新房。記者吳齊強攝
車出萍鄉,3小時后,沿著蜿蜒的山路,我們來到群山環繞的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
三灣村位于永新、井岡山、蓮花、茶陵四縣(市)交界的九隴山北麓。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在向長沙進攻途中受挫后,于9月29日到達這里。毛澤東在楓樹坪對部隊進行了整編:確定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建立士兵委員會。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青山新雨后,空氣格外清新。走過村口的小石橋,街道右邊一排具有徽派風格、規劃統一的仿古建筑躍入眼簾。三灣村黨支部副書記龍福明告訴我們,村里先后融資300余萬元,在楓樹坪歷史街區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一條集觀光、休閑、餐飲、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紅軍街,打造三灣“紅色文化村”的特色和亮點。我們看到,一些村民正在新房子里忙碌地進行裝修……
從前的三灣村貧困閉塞。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村民住的是草木結構的棚子。村民陳石明回憶說:“在那個年代,很多大樹被成棵成棵砍下,村民用它來燒炭賣錢糊口。”當時的底坪自然村有120多人,全村只剩下兩棟比較完整的房子。
今天的三灣村完全是另一番模樣。紅軍街左邊第一家是村民段二發的兩層小樓,“三灣農家菜館”的紅色招牌很是醒目,“別看只有6個床位,這可是三星級的農家樂咧!”老段告訴我們,他原來住的是木板棚子,新農村建設的惠民政策進村入戶,自家蓋起了樓房。“以前村里到處坑坑洼洼,荒草叢生,下雨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現在山里的老表走上了平路、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田野里稻谷飄香,一片金黃。“天一晴就開割了,今年收成應該不錯,”曾炎秀是上個世紀70年代從湖南祁東縣嫁到三灣村的,“家里有50畝毛竹、100畝杉木,加上養養豬、種種地,生活水平比起當年呀,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喲!”曾炎秀指著門外的建材:“馬上動工建新房,三層的,比現在住的這棟氣派。”
我們看到堂屋正中掛著一幅泛黃的毛主席畫像,曾炎秀笑著說: “日子好過了,不能忘記毛主席。”
歷史紅,生態好。如今,發展旅游已成為三灣人致富的新途徑。三灣村每年平均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產業180多萬元。村黨支部還通過“協會+基地+黨員+農戶”模式,培養了一批毛竹、果業、藥材種植大戶和野雞、生豬養殖大戶。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提高很快。陳石明告訴我們:“去年家里第四次換了電視,液晶的,看節目真清楚!”
三灣村黨支部書記邢鐳是個大學生村官,正在外地出差。我們撥通了他的電話,他興奮地對我們說,下一步爭取把三灣村開發列入全省紅色旅游整體規劃,打造“重走紅軍路”的品牌,更好地為當地村民致富奔康服務。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人民網] [作者:吳齊強]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