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龍華之創新
編者按: 2011年,在房地產調控的大背景下,龍華區業績仍然全線“飄紅”,新型農業、優勢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預計實現生產總值326.44億元,是2006年的2倍;財政總收入67.5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在悅目的增長數字背后,是什么在支撐龍華的快速健康發展?是敢闖敢干、勇于創新的龍華精神,是一支執政為民、執行有力的干部隊伍。從今天開始,海口晚報將與海口網聯合推出《聚焦龍華》系列報道,對龍華過去五年的發展經驗進行剖析,并邀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做客新聞會客廳,與網友面對面交流。
海口網12月12日消息(記者王紹兵海口網記者謝舒特約記者陳安宇)龍華是“老”區,這里的騎樓老街、鐘樓斜暉、解放路、老爸茶,是鋪陳著的文化符號,悠遠綿長,寄托著一代代老海口的故鄉情愫;這里的椰子汁風靡南北、海馬汽車縱橫東西,大廠強企星羅棋布,曾撐起海口工業半壁江山。龍華也是“新”區,面臨行政中心西移、工業進園區,它們沖破短暫彷徨,用一系列探索,走出思路之新、機制之新、發展之新。
“八小時”公開治理干部慵懶
今年年初,龍華區辦公地點實施了一次搬遷。辦公地點改變了,不變的是矗立在醒目處的一塊大型電子顯示屏,每天滾動公布著全區24名處級干部、72名正科級領導干部的“八小時”工作安排。
記者在顯示屏上看到,公布內容包括職務、姓名、上午和下午的工作內容,內容一目了然,而且不是“開會”、“下鄉”這么籠統簡單,在什么地方開什么會、到哪里下鄉調研什么都公布得非常詳細。
龍華區的“八小時”日報制度最早在2010年初就已實施,當時的范圍只是區里的處級干部,沒有向社會公開。隨著機關效能建設的深入,區委、區政府決定將“八小時”日報制度擴大到全區正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并在辦公樓一樓電子屏上進行公開,每天反復滾動。一開始是次日公布,后來又改為了當日事當日公布,每名干部必須在下班前把次日的安排上報登記,即使下鄉和出差在外地的也必須登記。
將“八小時”行程公開,給龍華區的干部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區人社局局長黃家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家每天都必須思考自己的工作。
因為你怎么開展工作全區的人都能看到,不像以前那樣只有自己單位的少數幾個人清楚。
“八小時”公開了,干部們有了更大的壓力:八小時必須不打折扣地全部放在工作上,從以前的靠自覺變成了現在的剛性約束。在眾目睽睽的監督下,想上班喝茶、會友?對不起,“八小時”不允許!
?
群眾參與決策讓權力陽光運行
2011年7月,龍華區又一個創新舉措著手實施。區委常委會、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等九個會議向群眾公開,邀請市民代表列席。
7月29日,濱海小學的普通教師鐘楠第一次走進了區委常委會,參與區里的重要決策,這次會議的議題包括權力公開透明運行階段性總結、下半年民生工作、撥付環衛編外工人新增工資、鄉鎮換屆選舉以及人事事項等。
開始的時候,鐘楠還比較緊張,但討論到下半年的民生安排時,鐘楠大膽地按下桌子上的發言按鈕,詢問校安工程的資金安排。隨后,包括區委書記、區長等在內的與會人員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鐘楠對自己能作為教師代表參與到這次決策中非常高興。
此后召開的一次區政府常務會上,區長符革還特別要求政府辦邀請網上比較活躍的網友列席會議,討論打擊違法建筑等群眾和網民比較關心的議題。
據介紹,龍華區目前已經建有200多人的列席旁聽代表信息庫,根據不同的會議邀請不同行業的代表列席或旁聽。列席旁聽代表可就本人和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提問,相關領導或職能部門當場作出解答。
對于邀請群眾列席九類會議的初衷,寧虹雯說,把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事項決策、民生問題和選人用人等情況,置于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之下,進一步強化了對黨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用權行為的民主監督,同時也促進了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
?
“三資”托管破解農村發展難題
農村的資產處理往往是造成基層矛盾的主要原因。看到這一癥結后,從2009年開始,龍華區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集體試行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委托代理制。
城西鎮山高村是龍華區“三資”委托代理試點村之一。村委會主任周海秋介紹,過去每年村集體收入在90萬元左右,“三資”委托代理試點后猛增到210萬元,平均每一位村民增加近3000元收入
“過去,村里的資產、資源處理只要村主任同意就行,不管怎么處理都有人懷疑村干部從中得到了多少好處,實行‘三資’委托代理后,處理村里的資產、資源必須征得村民的同意才行,不然就沒法通過鎮里的審核。”周海秋說,村民清楚了集體的每一分錢怎么花,每一寸土地怎么處理,不再有這樣那樣的懷疑,村干部也可以安安心心帶領村民發展生產。
據介紹,“三資”委托代理是“村財鎮管”的升級版,2005年開始實行的“村財鎮管”只是對村級財務收支進行了委托管理,而村級集體資產、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三資”委托代理正好把這兩個方面也納入其中。
實行“三資”委托代理后,每個鎮都建立了以鎮長為主任的“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村集體資產資源承包、租賃、出售、開發等方案,須由村委會、村民小組制定,經村民代表會議或18歲以上超過半數村民參加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后,報請鎮“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審核,實行嚴格的招投標,簽訂規范合同。
目前,龍華全區54個村委會、338個村民小組已全部實行“三資”委托代理,實現了農村資產資源保值增值。據統計,實行“三資”委托代理后,全區涉及農村的信訪案件也從過去的60%左右下降到20%左右。
?
一個后進村的轉變———剖析“頭鋪現象”
又訊(記者王紹兵 特約記者陳安宇) 兩年前,城西鎮的頭鋪村還是一個令龍華區委、區政府頭疼的后進村,村民矛盾不斷,上訪不止。但如今,大家驚喜地發現,全村百姓不鬧矛盾講團結,摒棄上訪求發展了。這就是該區引以為榮的“頭鋪現象”。
這一轉變從2010年8月該村被列為全省村級黨務公開試點開始。
頭鋪的黨務公開堅持不懈地推行“四議兩公開”,即“兩委”提議、“三套班子”聯席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包括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過去,因決策不規范、過程不透明,頭鋪村出現過村干部挪用、貪污巨額公款的嚴重違法犯罪行為,不僅造成頭鋪村黨員、干部、群眾互相猜忌、互不團結,而且還大大降低了黨支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2010年在醞釀頭鋪新農貿市場建設的時候,不少村干部還擔心得不到村民支持。當黨支部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在提交全體村民代表表決時,非常順利地通過。
頭鋪村曾是有名的“上訪村”,黨務公開試點后,村支部班子認真查找問題存在的癥結,發現主要原因是“兩委”的決策程序、決策過程、實施結果等工作環節不夠透明,村民知情度不高,心中存疑頗多。
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頭鋪村黨支部一改往常“支部定調,干部拍板,群眾接受”的工作作風,大力發揚民主,鼓勵群眾說話、提意見,凡是涉及群眾關心的黨內熱點問題或容易出現以權謀私、引發不公的事項,只要不涉密,都將之公開。
鼓勵“上訪戶”和持反對意見的村民積極參政、議政,是頭鋪村黨支部的一項大膽嘗試。在“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中,通過推薦“上訪戶”競選村民代表和提出讓“上訪戶”擔任選舉委員會主任等方式,增加他們對村內事務的話語權和監督權,從根本上打消他們對選舉公正性的置疑。
如今的頭鋪村,民主氛圍濃厚,民主精神深入人心,以往的“上訪專業村”早已銷聲匿跡。
記者手記
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推動發展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有力措施。如今,創新已經是龍華區的一個熱詞。從經濟發展的創新,到社會管理的創新,再到權力公開運行的創新,一個個的創新接踵而至。
每一次創新,都給龍華區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活力,也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干部“八小時”報告公開創新,讓喝茶、做私活的干部少了;九類會議邀請群眾列席制度的創新,讓工作推進的阻力少了;農村“三資”托管的創新,讓村干部和村民的矛盾少了。這一系列的減少,無疑會帶來支持的增多,發展的加快,進一步鞏固了龍華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強區地位。
然而,改革永無止境,創新也沒有終點。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龍華區仍在前進。(王紹兵)?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