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16日消息(記者 謝舒)疏堵、治亂、豐富文化生活、保持一流生態等等,海口緊緊圍繞建設“四宜”最精最美省會城市的目標,欲突破道道難關,邁過道道門檻,推進城市轉型發展。這是記者今天從海口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獲得的信息。
?
合理布局空間 塑造精美城市形象
按“東進、南優、西擴、北拓、中強”的基本思路,依托江東資源條件,把教育、旅游、臨空物流等低密度開發的項目向東挺進;適度發展南郊優勢產業,將環境優好、綠色低碳的項目安排到繞城高速公路以南;推進城市中心區向西擴展,將人流、行政中心、工業、重大港口交通、臨港物流等功能向西部轉移;開發岸線資源和海洋資源。
大力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新片區開發,分步建設濱海休閑、敘事空間、工業科技、濱江生態等建筑風貌區,形成“一軸、三帶、八區”。由美蘭機場、行政中心、商業中心、金貿中心、會展中心、火車站和粵海南港串聯而成的城市敘事空間風貌軸;藍綠交輝的陽光海岸風貌帶、生態濱江風貌帶和自然地質風貌帶;老城風貌區、府城風貌區、秀英風貌區、長流風貌區、美蘭風貌區、城市迎賓風貌區、江東風貌區和生態綠地風貌區的城市構造。凸顯獨特的城市風格,充分挖掘海灣資源,做足海的文章,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離岸人工島建設,發展海灣經濟,建設海灣型城市。
?
構建便捷的交通體系 形成完善功能
建成“七橫十二縱”的交通主干路網。七橫:海甸五路—新海路及延長線、濱海大道、海秀路—國興大道、南海大道、椰海大道、繞城高速、永興—龍塘—云龍—三江公路;十二縱:粵海大道、海港路—海秀大道、丘海大道、龍昆路、和平路—海府路、白龍路—瓊州大道、濱江西路、瓊山大道、長濱路及延長線、綠色長廊、永萬東路及延長線、永萬西路及延長線。
打通主城區斷頭路、丁字路,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路為骨架,次干道、支路為補充的多層次城市路網體系;完善農村公路網,提升縣道技術等級,擴大鄉道、村道的硬化,力爭實現“縣道三級化、鄉道四級化、村道鋪裝化”。啟動現代有軌電車工程,開發水上快速交通,擴大公交覆蓋面,逐步形成以軌道和水上交通為導向、公交車為主體、出租車為補充,方便市民出行的公交新格局。
展示豐富的文化 保持一流的生態
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名城資源,打響南洋風格文化、清官和移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引進更多世界級、國家級和具有品牌潛質的文體賽事項目定期定址在海口。加快建設城鄉文化設施,建成五源河文體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確保全市人均享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指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豐富廣場演出等社區文化活動,開展農民運動會和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等農村文體活動,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素質,以“文明大行動”為載體,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海口精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在生態方面,以水環境的根治為重點,全面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海口灣和“一河二溪三湖四溝”即美舍河,海甸溪、鴨尾溪,東西湖、金牛湖、紅城湖,龍昆溝、大同溝、崩潭溝、秀英溝治理步伐,盡快形成大海環抱、江海河湖庫融為一體的主城區藍色活水系。以深入開展“綠化寶島”行動為引領,進一步完善城市生態體系。建設人居景觀綠化網,海岸線和城郊綠化景觀帶,五源河—石山和南渡江兩岸生態廊道,加快形成“一網、兩帶、兩廊”的城市生態圈。完善生態功能區布局,到2016年,森林覆蓋率達4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5%,人均公共綠地達15平方米,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村風民俗文明化,到2016年,文明生態村占全市自然村的83%。
?
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實施精細管理
加快形成“制度完善、網絡健全、運轉有力、責任到位”的城管工作新格局。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建立集監控、調度、指揮為一體的管理服務系統,實現全方位覆蓋、全時段監控、網格化管理。繼續推進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實現鎮墟與中心城區同標準、同要求,并向村社拓展,進一步完善城鄉綜合管理體系。
鞏固擴大“五大工程”成果,堅決遏制違法違章建筑行為,持續開展環境衛生、占道經營、戶外廣告等系列整治活動,健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城管機制。加強交通秩序管理,引導全民養成良好的交通習慣,創新交通管理舉措,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劃清部門職責,堅持嚴格問責,特別是對違建行為,做到發現必報、違建必拆、失職必究。大力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規范經濟秩序,培育市場主體,為創業者營造宜業的寬松環境。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 [作者:謝舒] [編輯: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