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17日消息(記者 吳躍)“民生為本,民生為重,民生為先。”市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生活更殷實、更體面、更有尊嚴。
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報告摘要
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縮小城鄉、群體、校際之間的差距,大力普及學前教育,特色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推行中職免費教育,努力把每一所學校都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
代表訪談
黨代表、市教育局局長李燕儀欣喜回顧說,2011年,海口市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從2011年秋季起,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三免一補”,城區小學生實現了免費乘坐公交車;有1140名大學生獲得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今后五年,海口市義務教育將朝著均衡化發展的方向邁進。”李燕儀說,今年起將開展第三輪城鄉教育對口幫扶工作,通過41所城市優質中小學校與41所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實行“一對一幫扶”,力爭3年內讓41所城鄉薄弱學校實現教育脫貧。
黨代表、美蘭區教育局局長謝式文說,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非常及時和必要。要做到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應加強學校的常規管理和建設,尤其要通過實施標準化、規范化學校創建以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創新引進辦學、合作辦學、委托辦學等體制,增強辦學合力,不斷改善薄弱學校辦學的硬環境和提升辦學的軟實力,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同時,要破解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難題,使農村教師“進得來、穩得住、教得好”,要大膽改革完善教育人事制度,堅持校長輪崗競崗制度和堅持“逢進必考”制度。
百姓聲音
家住龍昆南路的市民劉迎說,近年來市民都享受到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的好處,海口市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三免一補”政策,讓每個小孩從此上學不再難,“功德無量”。去年秋季入學,海口市做出了一項情傾百姓的舉措,“城區小學生實現了免費乘坐公交車”。劉迎舉例說,自家小孩免費坐公交車,一年下來至少可省下400多塊錢。
“現在讓家長們揪心的是擇校問題。”劉迎說,現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很突出,黨代會報告抓住了這一百姓密切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如果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了,相信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
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報告摘要
擴大就業,制定優惠政策,以大中專畢業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工業化、城鎮化和項目建設為主要途徑,引導和促進就業,鼓勵自主創業,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就業需求,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
代表訪談
黨代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譚忠庭說,2011年1月至11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9432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4305人。“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代會報告提出的“擴大就業”,旨在解決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在2012年,海口市擬新增城鎮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今年海口市新增就業1萬多崗位。”譚忠庭認為,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做好大項目大市場建設中的就業跟進服務工作,根據項目需要,做好信息、培訓等基礎服務性工作,精心籌劃,主動配合,開辟“新增就業”這一主戰場。
去年海口市發放再就業創業小額貸款3000萬元,扶持幫助了1000多人創業就業。譚忠庭說,今年海口市將繼續開展再就業援助活動,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就業難的現狀,通過送崗位、送創業資金和項目、送溫暖、送政策等措施,使就業與創業工作達到良性互動。“將增加發放再就業創業小額貸款數額,預計扶持幫助2000人創業就業”。
“我市剛建立的人力資源市場,是一個良好的全方位一站式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平臺。”譚忠庭說,這一平臺將通過更為專業的人力資源配置服務,架設一條人才與企業的橋梁,今年計劃舉辦137場人才招聘活動,將提供60000多崗位。
百姓聲音
“沒有固定工作,家庭生活困窘。”———這曾經是博愛社區居民王義新兩年前的境況。在工地當保安,幫別人家扛煤氣罐,更多的是打雜工……為了養家,王義新做過不下10個工種的散工。
轉機出現在2010年5月,政府開發公益崗位,安排王義新在居委會當上了一名計劃生育信息員。踏實工作兩年多來,王義新感嘆,“有工作后,日子充實了,生活也逐漸好起來”。
聊起就業的經歷,王義新感慨不已,“就業了,就意味著點燃了一家人的希望”。黨代會報告提出的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等擴大就業的舉措,讓老百姓對幸福的日子充滿憧憬,讓許多生活過得很艱辛的人們看到了就業的希望,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溫暖。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服務
報告摘要
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加強疾病預防、醫療救治、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增創高水平的醫學學科,大力發展專科醫院,提高社區醫療、康復、保健等綜合服務能力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標準,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代表訪談
黨代表、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周文雄說,“未來5年內,海口城鄉居民個人就醫費用負擔將明顯減輕。”目前,龍華、秀英、瓊山、美蘭區都已啟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內的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鎮衛生院在臨床診療中,基本藥物費用達到70%。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后,“群眾看病費用降價幅度達到20%至25%”。
繼海口市啟動全市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在公立醫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后,今年起,海口實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化轉變,6家社區衛生院307種藥物“零加價”。周文雄說,通過對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人員給予全額工資補助,對業務用房給予一定比例補助,對零差價銷售的藥品銷售額的60%進行補助等,在社區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并執行零差率銷售,主要是為了減輕社區居民用藥負擔,緩解看病貴問題,“使居民看病費用低些、再低些”。
周文雄說,海口共有93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試點的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統一實行省級集中網上招標采購、統一配送、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使用率要達到70%以上,率先嘗試解決以藥養醫問題。自2012年6月起,海口市將在城市基層衛生機構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所有社區衛生機構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達到合理有效控制藥價,緩解城市居民用藥負擔的目標。
百姓聲音
“如今看病便宜多了。”家住石山鎮的林東說,他父親因病住院治療十幾天,花去醫療費9000余元,“治病費用報銷了7000元”,一家人感受到參加新農合制度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病了,往往“哼著”、“挺著”,結果小病釀大病,大病要了命———這是看病貴看病難的真實寫照。而如今,海口市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醫保的實行,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省,較高的報銷比例,讓城鄉居民真正得到實惠。
家住海甸島的居民譚飛對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滿懷期待,“真盼望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盡快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這樣以后在社區看病就便宜了。他還表示,城鄉醫療衛生水平仍需進一步提升,這樣,市民才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報告摘要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推進社會保險異地互通,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和醫保報銷比例跨入全國中上水平。
代表訪談
“作為老百姓幸福指數之一的養老問題,海口市走在全國前列。”黨代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譚忠庭一語概括了海口市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出的努力與成績,如今,全市農村7萬多名60歲以上老人實現了“老有所養”,比國家要求提前4年。據介紹,在推動社會保險方面,我市基本養老、醫保制度已覆蓋所有從業人員和城鄉居民。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保的參保率分別達到96%和92%;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分別達96%和95.9%,基礎養老金發放率均為100%;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9.5%。
譚忠庭說,圍繞黨代會提出的目標,海口市將堅持城鄉統籌,讓社會保險實現城鄉一體化;千方百計擴面征繳,讓更多人享受社會保障;鞏固完善相關政策,讓社會保障更加惠民;關注困難群體,讓他們得到最有效幫助,使全市社會保障水平符合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加強社保基金專項治理,讓社保基金安全運行。
百姓聲音
一個月前,海達社區65歲的低保戶吳志君領到有生以來的第一筆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從今年4月份開始發放。“領的存折上有1000余元。”吳志君高興地說,“以前都是靠政府發低保和兒子給點生活費過日子,現在自己也能領養老金了”,感謝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啊!
“現在每個月都能領到130元。”吳志君說,從無到有,基礎養老金的發放,表明政府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實事。“現在物價水平比以往高多了,真希望每月的養老金再高點”,吳志君期盼著基礎養老金額“漲”起來的那一天。
“把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常態化,每年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業。”黨代會報告從解決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民生需求著手,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高起點回應百姓期待。“讓生活在海口的城鄉居民更加幸福。”秉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民生理念,報告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快速推進,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努力使全體市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過上美好而有尊嚴的生活”。
黨代會報告名詞解釋
九大民生工程:創業就業促進工程、居民收入增長工程、保障住房建設工程、教育水平提升工程、醫療衛生保障工程、公共文化推進工程、社會保障健全工程、公共交通改善工程、社會服務創新工程。
六位一體:醫療、康復、預防保健、愛國衛生、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社區服務。
五大社會保險: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
五大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大病醫療救助、教育扶貧助學、城市廉租住房。
五大社會福利:優撫、扶老、助殘、救孤、濟困。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