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18日消息(記者吳開詩 實習生段燁)17日,政協海口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了議政座談會,200多名政協委員履行職責,認真積極地建言獻策,從農業、城市建設、科教文衛、旅游等方面為海口的社會經濟發展共謀大計。
?
加大力度發展海口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主要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從事信息的生產、傳遞、儲存、加工和處理,包括電訊、電話、印刷、出版、新聞、廣播、電視等傳統的信息部門和新興的電子計算機、激光、光導纖維、通訊衛星等信息部門,其發展壯大有助于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信息技術的滲透和帶動,能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
委員劉心紅認為,與澄邁相比較,海口作為省會城市更具有發展信息產業的人才和區位優勢。我市應把加快發展信息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信息產業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結構優化,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信息化支撐。
?
把萬綠園改造成城市旅游名片
萬綠園是海口市最大的開放性熱帶海濱生態園林風景,國內難得一見,是海口市的驕傲,在海口市民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覃世斌委員建議將萬綠園的定位改為:展現海口自然和文化之美,建設海口旅游名片,滿足游客和市民觀光休閑、大型群眾性活動的需要。
?
加快我市中心鎮建設
《海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建設10個設施完善、服務配套、環境優美的特色風情旅游小鎮,到2015年,每個中心鎮形成一個主打產業或特色品牌,鎮域經濟實現新突破。
周道斌委員認為,中心鎮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接點,是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市政府分管領導要具體落實。四個區、市發改、國土、規劃、住建、財政、林業、旅游等部門要分工明確,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全力推進。
吳光亮委員建議,要加快中心鎮規劃修編,合理定位中心鎮發展,科學編制各類專項規劃,體現自身特色。中心鎮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為支撐,而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促進產業集聚,要把產業培育作為各中心鎮發展的核心任務來抓,積極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此外,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到中心鎮建設的發展速度,應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創新中心鎮建設管理和投資融資機制。
?
發展會展旅游業
據統計,海南目前一年接辦的大小會展旅游團超過2000個,以一個4天3晚的大型會展團為例,人均綜合消費約8000至10000元,消費總額可觀。
海口作為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已經把會展業列為重要產業規劃發展,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現代化會展中心以及一大批高水準的賓館及旅游設施,是很有遠大目光的戰略選擇。
廖文川委員建議,要不斷完善會展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會展旅游場所,設施的水平、檔次,滿足會展客商的不同需求,讓客商舉辦會展活動時,把海口作為首選地。加大宣傳力度,加強企業業務能力,多拿會展一手承包權。著力培養會展產業鏈,降低會展活動成本,形成會展產業良性循環。加大引進、培育會展旅游人才的力度,為我市會展旅游業發展奠定基礎。
?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市政協經濟委員會認為,海南地處熱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具備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區域優勢。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抓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先機,努力打造我市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同時,科學規劃,促進生態循環農業進入規范化發展軌道規劃是龍頭,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建議打造示范區,帶動全市生態循環農業大發展以創建海口國家熱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著力抓好我市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拓寬融資渠道,保障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和持續增長,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堅持將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堅持科技興農,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科技含量。
?
改善城市市政設施
葉茂委員認為,經過20年的建設,海口市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城市管理的新問題,如因堵車出行不便,電動自行車多且行駛不規范等行為影響城市交通,交通欠發達,市民的公共秩序意識不強,城市市政設施不完善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省會城市的形象, 必須下大力氣解決。
他建議,要加大市民公共秩序意識的教育。加大交通的投入,如地面和地下的軌道交通的建設。加大對地面交通工具的監管力度,合理規劃人車流,合理建設城市道路。加大城市市政設施的力度,分級管理城市道路,主要干道要設置嚴禁人員進入的設施,嚴禁非機動車進入,嚴禁上下客貨。次級道路區域內循環,必要時設置單向循環。城市生活服務體系相對以組團式分散,避免人流過分集中。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 [作者:吳開詩 段燁] [編輯:李昕昕]